韩城党家村文化底蕴探析
2016-11-10 9:13:39 韩城市政府网 编辑:秦人
位居韩城市东北十公里处,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党家村如今已是光华四射,驰誉海内外。现被陕西省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
一九九九年九月,全国政协主度李瑞环在党家村亲笔题词:“民居瑰宝”。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称:“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他说:“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住村寨”。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赞叹:“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最让人感慨不已的还有八九年曾随中日友好联合调查组考察党家村的日本工业大学教授本田昭示竟然不能自抑于看到党家村后的惊异兴奋而魂升九天。
党家村何以有如此神奇而迷人的魅力?我以为:除过它独特的选址、科学的整体村落布局、集中完好的四合院建筑艺术以及至今党家村人仍然活生生地繁衍生息在那里再现着历史的一幕幕生活场景的原因之外,最让人感佩不已和品味无尽的便是它那深蕴其中、经久不息的古文化内涵。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它的建筑和习俗两个方面。古是今的一面镜子,物是人的一面镜子。透过党家村的文化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人的一些思维惯性、轨迹和根源,深入探究其中是非常有意思的。
党家村人总是把他们的人生理想、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文化内涵与审美追求一起融于他们的建筑之中。党家村的每一处建筑可以说都不是随便搭建、平铺直叙的。村中大至文星阁,小至门楣、照壁、壁刻家训等等,都无不浸润着当时浓郁的古文化色彩。其中最具其文化内涵的典型如:
一、文星阁
高大显耀的文星阁无愧为党家村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它位于村子东南小学校南侧,塔高 35 米,面向朝村,取名来自“文星高照”一语。塔建东南据说是为了应和上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传说,以补地形缺陷,也刚好吻合了党家村西北高、东南低之地势特点。据党凡昌老先生所记,一层供奉孔子及其弟子之牌位,门外悬挂一幅木制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二、三、四、五层分别供奉大儒朱熹、韩文公、文昌帝、吕祖之牌位,最顶层供奉魁星神像。匾额自下而上依次题名:“文星阁”、“大观在上”、“直步青云”、“文光射斗”、“云霞仙路”、“笔参造化”。
从其所供奉的人物:传统的儒家学说创始人,被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尊崇并推举为圣人的孔子、宋儒理学大师朱熹、主持文运的星宿文曲星来看,村人巧借补地势力之说实为建阁供奉他们,以求护佑村里文脉昌盛,子孙读书成才,为官耀祖,这也正是封建社会所遵从的一条人生正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其匾额所题内容来看,村人意在强调读书才有前途的儒学思想之精髓,以激励后辈之发奋。从其门外所书对联更可见当时儒学在人们心中之地位。文星塔恰是这种正统儒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是科举制度的一个产物,同时也是党家村人生活理想的一个物质具象。只些一塔,简直就是为党家村定下了文明的基调。
二、特型砖塔
除文星塔外,党家村南塬上还曾建有墨锭式砖塔一座,北塬高士佥西建有毛笔形砖塔一座,北塬中心建有官帽式砖塔一座,小坡崖上建有印式砖塔一座。这些塔虽遭国民党军队破坏,无一存留,但从塔之形状仍可窥见党家村人用心之良苦,笔、墨、官、印齐全。物质是人意识形态的外在反映,党家村人哪里是在建塔啊,不如说党家村人在精心营造他们人生美丽的梦想。
三、惜字炉
党家村人还在村东、西梢门外、关帝庙前、泌阳堡上二门祠堂前各建有“惜字炉”一座,规定村中凡写有文字的纸片不得派以裱煳、包裹之类的用途,更不能乱扔践踏,果真成为废品也要一律送到“惜字炉”焚化,即使偶尔在巷里路上遇到字纸,也要拣起送到炉中。透过党家村人难得的谨慎小心,我看到的是他们对知识文化的尊崇以及村子浓重的文化氛围。
四、三级建筑
党家村里每一户的主体房屋建筑格局也是非常之讲究的。一般正对大巷的门前必建有一照壁,紧接门里的是门房,和门房正对的是厅房,四合院两侧为厢房。照壁—— 门房——厅房建筑渐次升高,这叫做“连升三级”。这里的寓意已经不言而喻,当然还是少不了一个“官”字,官当然是越做得大越好了,读书的目的不正是一个修身、治国、平天下吗?孔子的弟子子路说:“不仕无义”。不出来做官被看做是失掉了君臣之义,无怪乎党家村人借建筑以表达其出仕之追求了。党家村有一户经商人家,因不能实现做官愿望,就把自己的门楼建成了官轿型,真可为用心良苦,儒家之官本位思想刻骨铭心。
至于具体居住,也有严格的限定。先辈供奉在厅堂,父母居门房,东西厢房住子女。分长幼次序,东为长,西为幼,不能随便乱住。宋儒理学大师朱熹说:“伦,序也。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体现正是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违之,便是大逆不道。
五、照壁
一般建在正对大巷的大门外,是为大门作屏障的一面墙壁,也为避邪。而恰恰就是这简单的一而墙壁,也反衬出党家村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需求。照墙上有的雕以画面,有的刻以艺术化了的“福”、“寿”文字,周边用以花纹装饰,既显得形式优美,而内容又多寓意。如《封侯抱印》浮雕,采用民间艺术约定俗成的谐音和喻意吉祥的动、植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内涵。画面上画有包着的官印、蜂房、猴子、松、竹、灵芝、南山、鹿、喜鹊、奇石、幽兰等,表面看来是一幅雕刻优美的专门表现花草兽禽的传统花鸟画,但实际上却蕴寓了很深的内涵。蜂猴是“封侯”二字的谐音。鹿是“禄”的谐音,比喻钱财富有。松、竹喻意青春常在。南山、灵芝喻意长寿不老。喜鹊喻意好事天降,双喜临门。奇石、幽兰象征情操高雅。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恰好是东方民族传统审美习惯与艺术创造智慧的体现,也反映了朴实、内在、含蓄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特征,更是党家村人对人生所有美好事物的想往与希冀。当然,也脱不了儒家理想的影子。
六、门楣
即为门额题字。韩城民居一般都有门额题字,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景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上题有“天下第一关”,北京都城的城门楼上题有“天安门”,“朝阳门”等,多为标志性题字。而党家村民居的正门、侧门、后门以及院落间的过道门额上,到处可见各种形式与内容的题字,其中既有砖雕,也有木刻,有的还加装饰性花纹。门楣题字一般多为两、三字或四字,内容多是( 1 )标榜门第和业绩的。如“太史第”、“世科第”、“进士”、“文魁”、“明经第”、“清白轩”、“诗书第”等。一般只有取得功名的人家才可题此。如党蒙家的门楣题为“太史第”,是因为党蒙光绪年间曾在翰林院任职,古代称翰林为太史。( 2 )古训、格言、自律警句。如:“和为贵”、“谦受益”、“忠信”、“履无咎”、“稼墙维宝”、“安祥恭敬”、“清白远长”等。( 3 )趋祥祈福。如:“天赐吉祥”、“庆有余”、“安之居”等。( 4 )展示向往追求。如“孝弟慈”、“耕读传家”等。一般都请书法名家书写。其中一幅“安祥恭敬”就是清乾隆时书法名家在朝作宰相的韩城人王杰所书。
漫步于党家村的村巷,尤如徜徉在一道道书法艺术的长廊,虽身在乡村,感知到的却是寓意深刻,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小小的门额其实就是每一家的门面,因而得到各家的重视。门楣融文学性、哲理性、社会性与艺术性为一体,颇具文化韵味。细加品之,无不令人悠然陶醉其中。
七、走马门楼
韩城人很讲究门楼。门楼即门面、体面。面子问题至关重要,这里实际上体现的还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思维观念。哪怕吃糠咽菜,房子却一定要漂亮。门楼高低是家业的标志和荣誉。绝不含糊。党家村就是这样,门楼一般都建造得高大、豪华、气派,俗称走马门楼,意为可使车马通行无碍。这种高大门楼的做法,实源于古人甲第豪宅的传统。汉唐时曾盛行“门容驷马”、“门容长戟”之风。唐代诗人崔颢有诗云:“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日晚朝回拥宾从,路旁拜揖何纷纷”。活脱脱地描写出了豪门宅弟前展现的景象和观者的心理感受,反衬出主人的威势和张扬自得。党家村人极力营造出的高大宏伟、装饰精工奇巧的垂花门楼,就有以此显示家业及追求富贵门第的传统思想。而垂花门楼上雕刻的各种几何形图案、藤蔓、瑞兽、珍禽、琴棋书画、剑器、花卉、祥云等又被他们赋予了更多的美好生活内含和愿望。
八、壁刻家训
党家村的壁刻家训可以说是中国家庭文化教育的浓缩。党家村的壁刻家训之多,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善,堪称一绝。家家户户正对大门的照墙、厅房两侧山墙上都刻有党家村先人们留给子孙的处世格言与修身养性的传世警句。例如:“言有教,动有法,书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固,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作家风”。“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心酸;当旁观之境,要知局内人的景况,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等等。这些警句,书法与内容相得益彰,时至今日,读之仍不能不使人深深地感动和敬佩,它们无不闪耀着“孔圣人”的中庸之道的光辉。不同内容的家训也如实反映了宅主身份、修养与处世思想,这些富含生活哲理的家训,也折射出党家村人丰富的心灵与精神内涵。他们那种修身养性、德以为人,追求知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在也是令人应该很好借鉴和效法的。
象这种文化蕴含丰富、也颇多说辞和讲究的建筑及格局在党家村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足,但求所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科举废除后,崇尚文化的流风遗韵在党家村里继续传承下来。民国初年,村里维新举人贾乐天创立韩城第一所新式学堂,兼任劝学所所长,督促建立乡村小学百余处。毛泽东的秘书师哲即其学生。贾乐天的孙子幼慧清华毕业后还赴美留学。民国期间,村里有大学、各类军校毕业生近 30 人,解放至“文革”前 17 年间,村里大中专毕业生 40 余人,其中党治国 1954 年以陕西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录取。高考恢复后, 19 78 - 19 98 年间,作为一个仅千余人的村庄,考取大学中专的人数已超过百人。所有这一切与党家村的文化传承不无关系。
党家村还有一种吃食习俗也相当有意思,这在韩城乡村至今盛行。那就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即乞巧节,家家要蒸一种砚台馍和箧馍。砚台馍即砚台形,里装笔、墨、纸、砚、书等读书用具,专供男孩吃,即要求男孩读书成才为官。而箧馍是做成箧形,里装针头线脑之类,专为女孩子吃,意思是要女孩儿学针习钱,做好女工,将来能成为贤妻良母。另外还有清明节的枣糕馍、八月十五羊肉饺子、端午节的粽子等都含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此习俗我们看到,就连日常饮食之中,党家村人也念念不忘施行和倡导一种文化教育之风气。
党家村象这种值得探析的文化现象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党家村的四合院里蕴蓄着如此深厚的内涵也不是偶然的。这其中因素即与党家村农商并举的富裕生活和他们走出经商的开放文化有关,又与韩城本土文化不无因缘。韩城位于黄河之滨,是国古代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韩城的名字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韩城早在西周春秋时就是韩国故地,也是春秋战国时韩国京都所在地,是周武王之子韩候的封地,孔子的弟子卜子夏又曾在韩城设帐讲学,这些无疑对韩城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韩城也确实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古城。悠久的历史沉积使韩城曾有过而且至今仍然保留一种浓郁的古文化氛围。党家村在韩城的出现正是其典型文化的代表。更何况韩城多处也分散着许多甚至超出党家村的四合院,我以为这与清朝韩城人王杰在朝为相,把京都建筑文化带至韩城不无关联。就像现在韩城农村人叠被子的方式跟清庭仍然一模一样,所以也可以说党家村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分析党家村这种文化现象及内涵内蕴,我既看到了每一个党家村人其实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最原始、最朴素、最执着的愿望和追求,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这种朴素愿望和追求却又无不被套上儒家文化的框框,这种框框至今仍然不断地框扶着他们的日常行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的框框譬如:中庸之道、封闭保守思维惯性仍然也不可避免地摘除不了,甚至成了人的思想行为规范中永久而顽固的绳套。党家村人能把这种儒学文化盖成坚固的房子,永久不衰,并至今居住其里,足可见其影响深远和刻骨铭心。这也就是我们今人头脑中的那些顽固思想的最好诠释和见证。就像今天我们不断提倡要有开创精神,要创新,这正是根源之所在。找到了这种根源,我想我们就会对症下药。社会要发展,必先解决民族的思想问题和思维态势,这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先进文化的问题了。基于此,我认为思想问题至关重要,思想问题解决了,便为一切事业的发展清除了最关键、也是最大的障碍。
在而今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各种国外文化思潮相继引入之时,传统文化也愈以显示出她独特而神秘的魅力,我们自己也更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身边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并从中汲取相应的养分以图未来。当然,党家村内深蕴的文化内涵有它产生的历史基础,也就不可避免的有着历史的局限。党家村的历史从元至今,它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文化统治时期。而儒家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晶,其中既有精华,也必然存在糟粕,党家村的文化内蕴也一样。华美张扬而内凝妇女幽怨的节孝碑,就是它局限性的一个典型,包括乞巧节令蒸食的男女有别,都无不打上封建儒学歧视女性的烙印。对于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有价值的成份,还是居多,我们有认知它、研究它、光大它的必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蕴寓其中的不少不良文化譬如封建伦理观念,追求功名利禄的腐朽思想等等却还深深地渗透在今天好多现代人的头脑,“非官不贵,唯官是贵”等等甚至是根深蒂固,生生不息,断难去除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问题。研究它的目的,正是为了摈弃该摈弃的,光大其该光大的成份,这才是一切文物对于我们的价值取向。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
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
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