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pc网页
民国时期,韩城各阶层人的服饰差异明显。上层社会人士,男性着长袍、马褂、礼帽、厚底鞋;商人则头戴帽瓢,身穿长袍,裤脚扎带;工农大众着对襟袄,穿长裤,腰缠布带或围兜,头顶白毛巾;公务人员多着中山装。妇女早期多着带花边的大襟袄,宽腿裤,出门穿盖脚长裙,足登绣花鞋。年轻妇女多着红袄绿裤,佩戴银项圈银手镯;中年妇女多佩戴耳环戒指;年老者多头顶黑帕。30年代后期,出门穿裙者渐少。妇女和小孩多穿裹肚。因本地盛产棉花,衣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学生、干部多穿灰、兰色中山装,妇女喜穿兰阴丹士林布短上衣。“文革”期间,草绿色军服成为青少年时髦的衣着。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人们的衣着也大为改变,样式花色不断翻新,喇叭裤、筒裤、牛仔裤、西装、夹克相继流行,裙子、旗袍又为城市青年妇女所喜爱。高跟皮鞋、塑料底鞋相当普及,耳坠、项链、金戒指逐渐流行。衣料以涤确良、涤纶、晴纶等各种化学纤维布为主。毛呢、绸缎日渐增多,土布基本绝迹。据农村百户抽样调查,农民每人平均在穿戴方面的消费:1982年为26.05元,占生活消费总额的14.7% 1986年为38.28元,占生活消费的15.5%,比1982年增长47%1989年为60.94元,占生活消费的18.6%,比1986年又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