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民俗 > 韩城市民俗风情
原生态的韩城清明节
2016-10-29 10:27:23  韩城市政府网  编辑:秦人

  过去,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韩城人把清明节也称“寒食节”。“寒食节”的来由虽还有其他说法,但流传最广的还是源于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被烧死事。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遭献公爱姬骊姬的陷害,被迫逃亡他国凡十九年,介子推便是重耳逃亡时的忠实跟随者。传说重耳在穷困潦倒之时,介子推曾有“割股奉君”之举,即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让重耳吃。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登上了君主宝座,是为晋文公。晋文公登极后,奖赏以前跟他患难与共的功臣。功大者封给一大块土地,功小者授予其爵位,但却把鄙视名利而早已隐居于陋巷的介子推给忘记了。

  待他省悟后派人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逃隐于绵上山中。晋文公派人搜山,未果。于是下令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绵山尽柳林,及至整个绵山被焚,也未见有人跑出。士兵上山搜寻,见一人背负一人,抱一柳树同被烧死,此人就是他们要寻找的介子推。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将绵上山改为“介山”,并亲往介山祭奠。并将介子推殉难之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寒食节三天不准生火,皆吃冷食。久而久之,民间便将纪念介子推与祭祖同期举行。韩城古属晋,故对此俗十分重视。寒食日,除了上坟祭祖,还要修整墓冢,并在每座墓冢的顶端插柳一枝。因为传说当年绵山上的柳树被烧焦后,也许是介子推的精神感动了上苍,接着天降大雨,每株枯木都生出了新芽,不久绵山又是绿柳成荫。后人于坟头插柳,既是对古人的追思,又寄托了后人期望人脉兴旺、再发新枝的向往。所以在寒食日,凡上坟的人皆肩扛柳枝,铁锨,街市上卖柳枝者也到处都有。

  其实这只是个悲凄的传说,实际情况是,介子推隐居之后,曾跟随介子推的人在王宫门外悬挂了一张纸条,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重耳见到后,便派人寻找介子推。子推闻讯,则与老母逃匿于绵上山中。于是晋文公便将绵上山封给了介子推,并更其名为“介山”,他并没有烧山。这段情节,在《史记?晋世家》中有载。在这里,尽管史实与传说有些许出入,但都未损害介子推的崇高形象和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扫墓时的主要祭品,为一斤水面蒸熟的冢形馒头,上镶嵌红枣若干,当地人将这种蒸食称之为“子福”,实为“子推”的讹称。清康熙年间编纂的《韩城县续志》载:“馒首以枣密集其上,名曰‘子推’,取晋人绵山祀介子推遗意也。”为什么要将祭品做成这种形状,传说是当年绵山被烧后现状的再现:一座山丘,上面满是被烧焦的树桩。也有人说,馒头上的枣象征着介子推背上的烧伤。不管哪种说法,都寄托着民众对先贤的怀念。

  清明节既称“寒食节”,所以其食品皆为冷食。古时,三日之内,家家户户都不生火,所需饭菜要提前备好。最普通的饭菜就是炸油饼、蒸凉皮、淖些菠菜、豆芽。以此原因,故过去人们常用“菠菜豆芽子,夹袄背褡子(背褡子即现代人所谓的‘马夹’)”来描述清明节时的节令风情。后来人们不禁火了,食物也就有所变化,除了有人还食凉皮外,多数人家以菠菜合子、韭菜合子为清明之日的主要食品,就象八月十五吃羊肉饺子,清明节吃“合子”,又成为韩城人过清明节的一个饮食特色。

  韩城人扫墓,有清明“前三天不早,后三天不迟”之说,具体时日,由各族户自行决定。但老祖坟必须在清明前三日祭扫。是日,分布于各村的同族长者,皆按约定时间聚会于老祠堂或老坟地,在鼓乐的伴奏下祭奠,然后扫墓,然后会餐或发烧饼,每人一份(一般一份为5个)。旧时各族的老祠堂都有土地和家俱等公产,设有专人管理。 每年通过出租土地、家俱,可获得若干银两,清明节祭祀时香祃、吃饭等费用,就是从这些银两中支付。除了老祖坟,各家的新坟也须在清明前三天祭扫。这反映出人们急欲悼念逝去不久的亲人的迫切心情。

  旧时上坟者皆为男丁,且父叔弟兄们相偕而去,时有“上坟夸人丁”之谚。所谓“继香火”者,概指此。古时重男轻女之俗,在上坟时表现得十分明显。近年此俗已渐易,女子上坟者,已不为奇。

  昔日韩城人上坟祭奠以茶代酒,显示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究其原因,地少粮缺之故也。韩城多山,自古便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由于土地面积小,粮食产量有限,当地人不得不常年从周边各县购运口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韩城县续志》载:“(韩城)以域狭,故粟麦独缺。而仰给者,上郡之洛川、宜川、鄜州(即今之富县)、延长诸处,南之合阳,西南之澄城。每岁负担驴骡,络绎于路。渡沟历涧,风雨雪霜,日夜不绝。富室贫家,率寄饔飧于市集。倘三日闭籴,则人皆不举火矣。盖民之艰如此!”既然连口粮都难得保障,那么大量耗粮的酿酒业在当地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从外地输入,一因交通不便,二因古时酒无瓶装,全是装在“坛子”中以散酒形式零沽出售。这更增加了运输的难度,进而也加大了酒的销售成本。因此即是富家,平时也极少饮酒,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所以以前韩城人红白喜事设宴,饮酒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并不像南北各县那样开樽豪饮。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韩城人的饮食特色。了解了这个实情,韩城人清明节上坟以茶代酒也就能理解其缘由了。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令。每年这个时候,气候转暖,酥雨普降,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从此开始。故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而在这时,大地返绿,空气清新,城市的人纷纷走向郊野踏青,农村的人则在村中扶起大秋千,供大人嬉戏,在家里绑个小秋千,供儿童玩耍。少年则糊个风筝,三三两两跑到村外,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纵情放飞,尽享春日的快乐。

  由于“寒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而“清明”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令,“寒食”又在“清明”前一日,为了方便,据说在唐以后,人们便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而一,统称“清明节”。但农村大多还保留着“寒食”的称谓。

  昔日清明节前后,韩城农村还有两个习俗。一是娘家母亲要带领主要亲戚给出嫁不久的女儿送蒸食,叫“送清明节”。主要蒸食是一个大枣糕,另外,给女儿、女婿还要各送一个“子推”馍,有人也称“鸡蛋馍”,给女儿送的那个鸡蛋包在馍内,给女婿的那个鸡蛋镶在馍外。体现了古老的生殖崇拜。

  另一项习俗就是外婆给小外孙“送猫”。说是“猫”,实际是用上等白面蒸的老虎形状的大型花馍,一大一小,大的用面5斤,小的用面3斤。

  为什么要给外孙送“猫”?原因深远。

  古时有一种病叫“天花”,传染对象多为婴幼儿,由于缺少有效的医疗手段,因而死亡率极高,侥幸活下来的,也落得一脸“花儿”,俗称“麻子”。以此原因,所以阎崇年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清代选皇太子时,将是否患过天花病也列为条件之一,因为只要得过天花病,就会终生免疫。

  自清明节开始,气候转暖,各种疾病开始发作流行,小孩万一染上天花,当外婆的自然要去看望,于是便带上老虎形状的蒸食,放在外孙身边,以虎为形,意在镇邪,以猫为名,取其温顺,为孩子压惊。

  清道光年间,预防天花的疫苗“牛痘”传入中国后,人们便在清明节前后给孩子接种“牛痘”疫苗,简称“种痘”。但孩子种痘后总会出现发烧、身体不适等现象。这时,外婆免不了还要去看望。先去一次,提上黄酒,名曰“浇花儿”,再去一次,便是“送猫”。

  建国后,由于政府加大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因而天花等传染病在我国已经绝迹,“种牛痘”一词对青少年来讲,已十分陌生了,而送猫之俗,在有的地方还有遗存。因为它的内涵未变,它仍然表现了外婆对外孙的疼爱。

  所以说,韩城的清明节是一个集节日、节令、农事、文化于一体的、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盛大节日。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三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