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民俗 > 汉滨区民俗风情
汉滨区龙舟风俗(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6-10-29 14:48:20  汉滨区政府网  编辑:秦人

内容介绍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组织者或族长担任。如镇江寺的龙,就由镇江寺主事负责集资,走到谁家就喊:“镇江寺出龙舟啦,一家收10块。”各户也自觉交纳,拿不出钱的就交物。临赛的时候,划手要吃要喝,就到各家菜园子喊:“划手要撑力,摘你10个黄瓜”、“摘你10个“茄子”算是“集食”。决赛当日,便到自号铺子门前喊:“龙舟要加力,给上两挂炮……”这叫“集物”。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瑞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念完祭文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当然也有死对头输家不拜胜出队龙舟的情况发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有讲究的还要请和尚或道士来诵经。龙舟下水前,“龙头儿”要喊,划手要和:“龙舟下水划呀划,划得鬼神天地怕;龙舟下水拼命划,划得对手喊干达。划呀划,划得江水开银花;划呀划,划得地上结金瓜……”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抢猪尿泡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抢猪尿泡——吹新鲜猪尿泡若干,里面放上银子钱币等,众选手下水抢,获胜办法与抢鸭子相同。安康竞赛龙舟为“真龙赛”夹“假龙赛”。古时安康城区的真龙有西泗王庙的老金龙、中渡台的老黄龙、镇江寺的老红龙,小桃园的老白龙,中河街的老红龙、竹木行的老青龙总计6条。假龙固定的有8条,按色分老红龙四条,即:许家台子,邓家窑、七里沟、唐套湾;老青龙一条,即青山套;老黄龙3条,即东泗王庙、老君关、石梯铺。不固定的假龙有佘家窑、王台、榆树村、杨树林、扬家咀头子、冯家台子、王力庙等,最多的达13条假龙。 真龙的人为鼓手、锣手、挠手兼号子手、舵手,划手24人,总计28人。而假龙人数16至24人不等,间或有8—12人的小划子进入比赛。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长期以来基本定势为镇江寺——竹木行;小桃园——中河街;王力庙——冯家台;七里沟——榆树林。对头划起来不要命,有时为争高下,水上是船碰船、浆打浆、人打人,岸上往往会争吵和拳斗。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 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假龙因无固定的比赛对手便在一边起哄看笑话儿,气氛甚是好玩。
主要特征

    龙舟竞渡自汉朝开始繁街,至宋代开始形成竞技比赛风俗,已两千余年历史。据安康可考历史在1500年以上,兴盛史则在500年以上。期间虽经战乱,移民大搬迁和自然灾害,但仍以蓬勃的生命力传流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形成鲜明的特征。

   1、从追念屈原——端阳风俗——龙舟竞渡——竞技项目——民俗节庆活动,形成安康固有的民间民俗。而龙舟竞渡是这一风俗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爱国精神的崇拜和对先贤的追忆,附带有祈福求平安的社会心理。

    2、龙舟竞渡其所兴弥久逾香。一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人数众多;二是集图腾崇拜、爱国精神及群众的参与性、竞技性、观赏性、民俗性于一体,形成一人赛众人帮,一队赛万民看的奇观;三是地方行政官府的参办出现亦民亦官的竞渡机制,具有倡导性和引导性;四是具有强身健体、增强地方荣誉的性质;五是具有人心人性的聚合力,有区域的偶像性。

     3、安康龙舟竞渡与其它地方的龙舟竞渡相比有明显的特征。一是龙舟制作上的不同。其它地方的龙舟窄而长,安康由于水流湍急,故龙舟宽而短,且为跷头跷尾园底儿,安康俗称叫黄瓜底子;二是比赛办法的不同。由于江面极宽广,设有环绕赛、对岸赛,尤其是抢鸭子、抢猪尿泡、浮水夺标赛是安康特有的项目;三是增设有挠手,挠手边指挥边表演,既有实用性又有舞蹈般的观赏性。

   4、安康龙舟竞渡是中国历史上北纬线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龙舟竞渡。加之安康时秦时楚的历史渊源和明清湖广移民的因素,与荆楚的龙舟有血源关系,尤其是屈原第一度流放汉水流域,使安康汉江龙舟竞渡更具有纪念屈原的性质特征。
主要价值

    具有上述特征的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的主要价值是: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弘扬龙舟精神的主旨是爱国主义教育。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相符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尤其是龙舟划手祭祀、祭龙,下水仪式上都采用了以上节日符号,更彰显龙舟竞渡的特色性,是承传历史风俗的一个载体。在当今世界文化交融的时代,弘扬龙舟文化对于保持中华民族特性具有极高的价值。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有特点,其主要是以适应汉水宽广水流急的需要。对于船的制作与水流力学研究有作用;安康龙舟竞渡的传统集资方式,民办官引导的办法对于研究当时的经济社会形态有一定的作用;抢鸭子、抢猪尿泡等对研究地域人民性格有作用;龙舟竞渡的地点选在现安康大桥以西水面对于江流走势有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演变过程对楚文化的流传有研究价值。

   4、实用价值。当今时代兴起的会展经济、节庆经济、旅游经济需要打造平台。从举办的七届龙舟节看,一是给安康的改革开放带来新的气象和局面;二是据统计七届龙舟节给安康的招商引资达37亿元,仅龙舟节期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实现商品销售收入8.9亿元;三是宣传安康,推介了安康。仅2006年第七届龙舟节明星演唱会一项就吸引来自海南、上海、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歌迷3000余人;四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参观、取经。同时中央、省、周边市和外省友好市区的来访,增进了交流,扩大了安康的对外影响。

   5、文化创新价值。七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创作了节歌、节旗、节徽,发掘创新了一系列的道情、八岔、花鼓子、山歌、紫阳民歌、巴人歌舞、汉剧新编节目,给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对其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渊源

    龙舟竞渡是安康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长期演绎在汉水流域。由于安康城区长期是安康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安康的龙舟竞渡形成于安康城区,辐射和影响周边地区,形成共同的风俗。

   著名学者董其祥《巴史新考》中:“巴人部族分两大支系,以龙蛇为图腾的一支居住于汉水流域,叫做伏羲族……”做为以“龙”为图腾的汉水氏族对以“龙”型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头楚尾的安康时而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时而归荆州,时而归汉中。因荆州地有划龙舟习俗,这一习俗也传至安康地域,出土于安康南北朝时期龙舟画像造型便是例证。

   龙舟竞渡自北宋成为民间水上竟技游乐活动。安康的龙舟竞赛,由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尤其与楚境接壤,共饮一江汉水的原故,因此在此时也已形成风俗。宋代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关于安康龙舟的史料记载也很多。据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兴安知州王希舜《重修兴安州志卷二·古迹志》载:“望江楼:在汉南岸,昔人观竞渡处,今废。”据此可以推出安康龙舟竞渡的时间和风俗盛况至少在明代已具规模且相当热闹。龙舟竞渡当时已提升至官府活动。

   《重修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记录:“瑞阳,官长率僚属观竞渡,谓之踏石。”关于龙舟竞渡的盛况,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888年)的《石泉县志·风俗》载:“……鼓乐盈街,红榴绿艾,命索虎符,馈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楼船,敦请长令观龙舟竟渡。男女盈岸,轻舟画艇而载歌舞者,邑中仕绅之家也,……左顾右盼,应接不暇。终日而后骖掉,皆游倦而言旋矣。”

   关于安康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的民间风俗有如下两件事做为例证:一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869年),安康贡生刘应秋因被人诬陷参加了反清复明的“复社”组织被捕入狱,后查无实证赦还归里,在贫穷潦倒中迎来端午节,他不愿出门,一个人在家喝闷酒,于是写了《五日》一诗:“烦营情思懒,好意转多违。乘静闲开卷,闻声似款扉。无钱忘渡节,有酒不谋饥。儿伴欢相唤,龙舟已过矶。”(安康古典籍《一砚斋集》)。二是《紫阳县志?烈女传》载清道光烈女:“吴贞女名金莲,堰坪铺武生正韬之妹,许字大道河许某未娶,婿因龙舟竞渡浮水殁,讣闻女即请奔丧……”

   随着时代的演变,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且出现由龙舟竞渡而增设的其它游乐竟标项目。1932年石泉县《续修石泉县志·风俗志节九·民俗》载:“汉水上制龙舟数艘,舟约载二三十人,挥旗击鼓,各抓木桡齐划,状如矢飞。上下竞渡,投鸭夺标,喝彩之声不绝。邑僚尉具席,敦请长令同观……”。建国前,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连划四日,数十里内的男女老幼观龙舟,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1946年6月2日《兴安日报》记载,当年端午节“竞赛龙舟有十条只,情况激烈,观众如云,河街自西关至小北门,皆为之途寒。”当时安康城区一地的龙舟就有“真龙”和“假龙”之分。真龙即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形似黄瓜,雕有龙头龙尾及鳞甲,每年只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使用,真龙共6条。假龙则用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彩布装饰而成,固定的有8条,不固定的有13条,总计真假龙舟27条。小假龙(混江龙)若干,不在计算之列。

    此外除安康城区每年举办龙舟赛外,沿汉江的如流水口、岚河口、月河口、石梯铺、青套湾等也间有赛龙舟习俗。

    20世纪50年代,除民间自发的龙舟竞渡游外,政府也组织群众进行比赛。1958年瑞阳节,安康县人民政府举办规模宏大的“安康龙舟赛”,沿安康城江面十余里龙舟竞渡,汉江两岸,观者如林。西安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庆丰收·赛龙舟》的记录片向全国发行。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每年也有群众自发的龙舟竞渡活动。然而自十年“文革”开始后这一传统民间习俗被认为是“四旧”而中止活动。但是在1977年仍存有安康老龙舟10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1991年原县级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阳节举行“安康龙舟竞赛活动。”当时有18个来自安康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各企业、机关单位的队伍参加比赛。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发扬安康传统文化,打造龙舟文化品牌,2000年6月举办“安康龙舟节”,从而使这一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容纳现代因素而发扬光大。与此同时从2002年开始,汉滨区石梯乡青套湾农民每逢瑞阳节便自发在流经的汉江水面举行“青套湾农民龙舟赛”。2005年由石梯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已连续五届。
相关物品

     1、龙舟制作。①用料。真龙舟用杉木制作,选 上好阳坡杉木30年以上树龄的好料。船上的钉子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船120斤钉子,桐油60斤。麻丝20斤,皮纸5刀,刮三遍石灰100斤;②规格尺寸。真龙长3丈2尺(约合10.56米),宽4尺8寸(合1.6米)。③形制。跷头跷尾黄瓜底儿,12个仓,每个仓2人,龙头龙尾用木雕制,着与船身一样的颜色,船中仓位立两柱子,用绳子拉在船头船尾,以固定鼓,中仓靠后三挡位有一木架以固定锣。

    2、配物用品。挠子一个,用细长竹棍制作,竹竿头扎鸡毛掞子型状。挠手立船头挥舞指方向,激烈时挠子上下翻飞甚为好看;锣鼓各1个。锣鼓手根据挠手的节奏敲打;浆24把,长约3尺6寸。顶头为“丁”字型,浆片长与1尺5寸,宽约6寸;队旗1个;舵棹1个。

    3、假龙舟也叫混江龙,船长2丈4尺,宽度不等,物品配署与真龙相同,只是浆片依人数多少而定;也有的假龙则是由小划子进入比赛,小划子比赛人数则8—12人不等,因此用品也由小划子人数而定。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三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