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民俗 > 子洲县民俗风情
陕北风俗纪实 婚姻礼仪与丧葬礼仪
2016-10-24 17:38:21  子洲县政府网  编辑:秦人

婚姻礼仪

 

结婚是头等大事,陕北人结婚的仪式比较繁琐。从订婚,下亲,到正式举行婚礼,历时几个月,热闹又喜庆。

男女确定恋爱关系以后,男方的父母会择定一个吉日,给两个孩子订婚,也有点的地方叫“递八百”,也就是正式确定关系。订婚相对简单,一般在男方家,给对方父母敬酒,改称他们爸妈,父母会给一个红包当做“改口钱”,俩人互换信物,确定婚恋关系。订婚以后,再选一个黄道吉日,进行下亲,下亲一般选在双月,在女方家举行,比较隆重。男孩在父母和媒人的陪同下去女方家“提亲”,下亲就是正式确定婚礼时间,下亲的议程好几项,送“餜馅”,男方家准备一些餜馅送给女方家,女方家拿着餜馅去邀请亲戚们参加婚礼;下亲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男方父母给女方父母彩礼钱,给女孩衣服钱,首饰等;女孩还要送给男孩一双“稳跟”鞋,也就是让男孩稳定下来,不能再胡思乱想了;下亲的时候,必须确定结婚日子……

下亲了,就是一家人了,两家忙着筹备婚礼。俩人忙着拍婚纱照,挑选衣服,女孩还要给男孩买一双鞋,叫“za  zhang  ()(鞋”。 “za  zhang  鞋”不能提前给男孩,必须等到结婚那天女孩把“za  zhang  鞋”从娘家带到婆家,才能给新郎换上。

婚期将近,男方家忙着准备新房,女方家忙着准备嫁妆。嫁妆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盏灯,过去是油灯,现在是台灯。新娘到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带来的灯打开,直到第二天天亮之后才能熄灭。    

社会在进步,结婚的形式也在变化。

前几天去参加远房外甥的婚礼,婚礼是在一家大型宾馆内举行的,司仪风趣幽默,把婚礼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看着喜气洋洋的一对新人,宾客们真心祝福他们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婚礼最感人的就是夫妻宣誓的那一刻,当司仪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与身边的人携手一生时,新人们由衷地喊出“我愿意”那一刻,很多来宾的眼眶湿润了。互换戒指、新娘,新郎的父母发言,新郎的母亲首先感谢亲朋好友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儿子和儿媳的婚礼,接着,她来到亲家的面前,真诚地感谢亲家公和亲家母培养了温柔娴淑的女儿,并感谢他们把优秀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她还上前拥抱了亲家母,这时热烈的掌声响起来;接着,儿媳给公婆敬酒,女婿给岳父岳母敬酒;证婚人致辞,宣布他们成为合法夫妻……

外甥在国庆节结婚,姐姐请来了乐队助兴,还租了高头大马、轿子。外甥媳妇是外地人,暂住在二妈家,新郎外甥骑着高头大马从家里出发,在锣鼓唢呐声中随着迎亲队伍去迎接他心爱的妻子。来到二妈家的院子,我“命令”儿子和他的那帮小伙伴把门按住,“索要”红包。新郎和他的同伴试着推门,那帮“童子军”拼命压门,没办法,外甥只能从门缝里把红包塞进来,“童子军”才放行。外甥在同伴和迎亲人的簇拥中奔到新娘的面前。新娘子娇美的脸庞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新郎牵着新娘的手,柔声说道:“豆豆,我来接你了!”新娘的同伴早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新郎只能四处寻找鞋子。新娘暗示新郎鞋子藏在衣柜里,新郎准备打开衣柜,女伴扑过去把柜门压紧,新郎只能掏出红包,恭恭敬敬地递给女伴。鞋子找到了,女伴们嚷着让新郎帮新娘穿鞋。鞋子穿好了,新郎拉起新娘的手,深情地说道:“豆豆,跟我回家!”女伴们拉住新娘,大声嚷道:“没那么便宜,你要抱着我们豆豆上轿!”新郎弯腰抱起心爱的妻子,向轿子前走去。把新娘抱进轿子,新郎累得出了一身汗,尽管有些累,新郎的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新人上轿了,鸣炮,奏乐,起轿!

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鞭炮声响起来,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坐着轿子,在随着迎亲、送亲的队伍缓缓而行。

新郎的父亲和母亲扮成丑角,挥舞着彩扇,扭着秧歌来迎接儿子、媳妇!

新郎的朋友把新郎从高头大马上“请”下来,把新娘从轿子里“请”出来,让新郎背着回家。新娘心疼新郎,拒绝爬上新郎的脊背,同伴们把新郎拉住,强行把新娘按在他的背上,新郎背着新娘,扭着秧歌,唱着小曲,唱着,笑着……

快到家了,新郎把新娘从背上放下来,抱进轿子,自己爬上高头大马,在锣鼓唢呐声中走回家!

到家了,婆婆站在门口,给媳妇喂一口菜,媳妇给婆婆一件衣服作为见面礼,婆婆赠送她一个红包。接着娘家兄弟挂门帘,记的我结婚时,弟弟太小,二舅把弟弟抱起来把门帘挂上,公公给了弟弟一个大红包。接下来把新娘,新郎请进门,坐上炕,一个“幸福人”端着脸盆,脸盆里放着毛巾,梳子,给一对新人“上头”,把新郎和新娘的头发结在一起,意欲结发夫妻。上头以后,还要抢“糕官官”,据说,谁抢到“糕官官”,谁以后在家中的地位高。还有“踩四角”,炕的四周压着枣,核桃,花生,纸币,夫妻俩笑着抢那几张纸币,钱财不重要,图个乐呵!

现在的婚礼是古今结合,还有送花等仪式,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捧着鲜花送给一对新人,祝福他们婚姻美满,新人送给小孩子一个红包,略表谢意。

  接下来是“接顶”,“接顶”是在迎亲人来到女方家时接一次,到了男方家再接一次。迎亲的女士和送亲的女士坐在新人身边,娘家人和婆家人送给他们十六个馒头和六十六或者八十八元钱,以表谢意。

接下来是围儿女馍馍,新郎新郎并排坐在炕上,母亲拿着儿女馍馍,给他们围一圈,意欲早生贵子。

围了儿女馍馍以后,还有一项重要议程,“结缘分”,就是新娘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亲戚们,亲戚们送给她一个红包。

“结缘分”以后,宴请宾客!

晚上,新人的朋友们会闹洞房,让新人介绍恋爱经过、喝交杯酒、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年轻人在一起,笑呀,闹呀,其乐融融!

夜深了,宾客散尽,新郎的父亲或者母亲会从窗口投进来几个“儿女馍馍”,希望他们早生贵子!

第二天一早,新郎的小叔子或者小姑子,也可以是侄子、外甥抢着给新娘倒洗脸水,新娘则送他一个红包略表谢意。梳洗完毕,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吃,新人吃的饺子和其他人吃的饺子不能混放在一起。因为新人的饺子是新娘从娘家带来的“huo  mian面”包成的“huo  mian饺子”,吃了“huo  mian饺子”,今后一家人和和气气在一起。

吃过饭以后,新人回门。回门就是新郎和新娘提着礼品踏上回娘家的路途。娘家人会派一个“哨兵”在门口“放哨”。远远地看到新人的身影,就跑回家“报告”。娘家人立即燃放鞭炮欢迎女儿,女婿的到来。一些调皮的亲戚故意逗新郎,给他的茶水里放盐,南瓜汤里放辣子,不管多难吃,新女婿都得硬着头皮吃下。喝了象征“荣华富贵”的南瓜汤,休息片刻,娘家人端出早已备好的丰盛午餐款待女儿、女婿。

如果新郎没有哥哥,就可以在娘家住一晚。如果新郎有哥哥,恰巧回门的日子是单日,就必须当日返回婆家,据说是“忌大伯子”。

结婚以后,还有“对七对八”就是婆家住七天,娘家也住七天;婆家住八天,娘家也住八天。老话说,对七对八,两家都发,对八对九,两家都有……

“对完七八”一对新人就开始了他们的幸福快乐的新生活……

社会在进步,结婚的形式也在变化。现在的婚礼简化了很多,也热闹了许多。还有“返古现象”,坐轿子、骑马,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的外婆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婚礼非常隆重,外公骑着高头大马,在锣鼓声中把蒙着盖头的外婆迎进门。外婆说,她回门都是坐着轿子。

我的奶奶是坐着轿子嫁给我爷爷的,不过,已经不蒙盖头了。奶奶回忆道,婚礼的前一天,自己在家人的嘱咐下就不敢吃饭了,怕第二天坐轿子的时候难受

我父母结婚時,妈妈是骑着毛驴嫁给爸爸的!当年妈妈骑着毛驴,穿戴一新,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自己的新家!妈妈说,他们是七零年结的婚,当时正是破四旧的时候,不敢请乐队,爸爸的朋友会吹唢呐,在院子里吹着唢呐把妈妈迎进门。说起骑驴,我的四奶奶还说了个笑话,她说:我妈妈结婚時,她做为迎亲人,也骑着毛驴,我四爷爷在前边拉着,谁知那匹毛驴认生,竟让她从毛驴身上掉下来!我婆家四妈更可笑,一次她也去迎亲,也是骑着毛驴,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山路狭窄,驴吓得不敢走,四妈让拉驴的四爸闪开,她用手狠狠地拍了一下毛驴的脊背:“驾!”毛驴受痛狂奔,四妈紧抓驴鞍,吓得脸色煞白!四爸在后边大喊:“抓紧点,别掉下来!”

八十年代,有的地方开始用驴拉车迎接新娘,披红挂彩的毛驴拉着铺着新被子的架子车,新娘、迎亲、送亲人坐在架子车,稳妥、舒适!

八十年代末,婚车由驴拉车变成自行车。我还记得,我的邻居大姐结婚那天,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让我们羡慕不已。爸爸和我开玩笑,问我长大结婚時要什么嫁妆。我羞涩的回答: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但必须要一辆漂亮的自行车。爸爸妈妈笑着说:“我们到时一定给你买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过了几年,自行车又变成拖拉机。结婚哪天,如果婆家开着手扶拖拉机来接新娘,一定得到大家的夸赞!后来,拖拉机又被汽车代替!能够找来汽车接新娘,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自己体面,别人羡慕!

  我是九十年代末结婚的,我结婚的时候,汽车接新人已经不足为奇。一辆车变成几辆车,而且新娘坐的车子必须是红色的。我的婚车就是我二姑父开的红色奥拓出租车,迎亲人和送亲人坐其他颜色的车子!我的婆家姐姐准备蹭我的“专利”—红色婚车,被我二姑夫拒绝了:“我这辆车是新娘坐的,你们坐别的车子去!”由于有些嫁妆,老公还专门雇了一辆拉嫁妆的小货车!各式各样的汽车五辆,在当时已经够排场了!

新世纪了,婚车也由杂牌车演变成名牌车,清一色的高级名牌车,新娘坐的车由红色转变为白色,意欲白头偕老!

时代在发现,社会在进步,结婚的形式也在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结婚就是为了一对新人能够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在一起。

 

丧葬礼仪

五爷于农历腊月初九病逝,享年六十九岁,于腊月二十五日举行葬礼。

陕北地区的葬礼比较隆重,子洲这块还比较简略,我们婆家那边,子洲县南五乡,葬礼更是非同寻常的隆重,历时三天。他们常说,我们西川人的葬礼是昼夜事,就是一天一夜。我们这边,葬礼是两天,如果是合葬的话,举行葬礼的头一天早晨,长子孙子在长辈的带领下跟在乐队的身后去“请灵”,就是把早先去世的长辈的灵位请回家。“请灵”以后,所有的孝子贤孙跟在乐队后面去迎“祭饭”,迎“祭饭”就是一些比较年轻的亲朋好友们端着盘子,所有的孝子贤孙拿着丧棒在锣鼓唢呐声中把食堂里做好的“祭饭”端回家,恭恭敬敬地摆放在长辈的灵位前。“祭饭”迎回来以后,所有的孝子贤孙们跪在灵堂前,等着献“祭饭”,“祭饭”摆好之后,磕头邀请长辈“品尝”。“祭饭”迎回来以后,孝子贤孙们又忙着迎花圈、纸活、摇钱树等。一般都是亲朋好友拿着花圈、纸活,长子孙子捧着长辈的相片,儿子扛着“摇钱树”,孝子贤孙们跟在后面,在锣鼓唢呐声中在街上走一圈。花圈迎回来以后,又去“接娘家”,所有的孝子贤孙在锣鼓唢呐声中跪在两边,迎接去世长辈的娘家或者妻家。娘家人拿着祭品在孝子贤孙的磕头礼仪下穿行。娘家接回家以后,孝子贤孙们还要跪在灵堂前等待娘家烧纸。接完娘家以后,差不多到了下午时分,亲朋好友都会前来吊唁,长子孙子必须跪在灵堂里给吊唁的宾客“还头”,就是吊唁的人磕头作揖,长子孙子给来宾磕头致谢。我婆家那边比较繁琐,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所有的孝子贤孙都要跪在灵堂外“还头”。我们这边,举行葬礼,最辛苦的就是长子孙子,既要“请灵”又要“还头”,还要“扛引魂杆”。所以分财产的时候,长子孙子和儿子一样平分财产。吊唁开始了,晚宴也就开始了,晚宴一般都是饸饹。我婆家那边,葬礼的前两天下午,亲朋好友就来吊唁。主人早就备好饭菜,也是饸饹。第二天一早,大杂烩馒头,宴请所有的来宾。这天的程序和我们这边一样,“请灵”、迎“祭饭”、迎“纸活”、“接娘家”等。

我们这边吃完晚饭,开始“守头 ”。就是去世长辈的儿媳、孙媳的娘家人拿着被子、毛毯等搭在女儿、女婿肩上,总管和记账员一人拿一个碗,一个碗里是“老献的”切成的块,一个碗里是肉片,给“守头”的孝子贤孙各喂一块,吃完以后,绕着灵堂走一圈。儿媳、孙媳由娘家人给“守头”,出嫁的女儿由兄弟给“守头”,兄弟们拿着毛毯,被子搭在姊妹的肩膀上,其他相同。其他旁系亲属,由自己的亲人给“守头”,比较简单。“守头”最重要的就是儿子、女儿、孙子。弟兄多的人家,妯娌之间会互相攀比。记得我奶奶去世以后,我二舅和两个堂弟的舅舅们前来“守头”。二舅是农村人,给我妈带了两块毛毯,一百多,对他来说,已经够大方了,我爸爸去世好多年了,二舅和舅舅还给他也准备着。我二妈家的舅舅是工薪阶层,给我二爸、二妈买了三百多块的羊毛被。我三妈家的舅舅是知识分子,家境优越,给我三爸,三妈准备了一千多块的蚕丝被,我妈说,我兄弟生活条件不好,不和你们攀比了;我二妈说,我娘家经济一般,也比不上老三家……二爸还给我大姑、二姑、我和弟弟准备了羊毛被……我婆家那边,“守头”在第二天早上,其他的和我们这边一样。

 “守头”完毕,又开始“洒路灯” ,乐队带路,从家里出发,几个关系好的朋友在路的两旁点燃灯火,给逝去的长辈带路,长子孙子端着“祭品”,孝子贤孙跟在后面。据说,过去“洒路灯”必须洒在可以看到坟墓的地方。现在比较简单,如果坟地太远的话,象征性地洒一段路就行。但是必须洒在没有人家的地方,用灯火围个圆圈,把祭品放进去,还放些谷穗等,孝子贤孙们磕头,管事的人会喊道:“孝子们磕头,磕头以后回家,一直朝前走,不能回头看……”

 “洒完路灯”, 回家以后,又有一个重大的仪式—“审孝”。“审孝”的时候,孝子贤孙们跪在地下,等候舅舅或者表兄弟们“审讯”。俗话说“好埋老子难埋娘”,一般的娘家人都会袒护自己的姐妹或者姑母,至于姐夫、妹夫、姑父都是外姓人,只要你们不怕人笑话,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儿女们孝顺母亲,舅父们或者表兄弟们也就不说什么了;如果儿女虐待母亲,娘家人就会借此机会“修理”他们一番。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带大两个儿子,大儿子婚后去了新疆,不管母亲的死活,剩下母亲和二儿子相依为命。母亲去世以后,大儿子带着全家人回来奔丧,“审孝”的时候,被舅舅和表哥训了一个多小时,大儿子自知理亏,一言不发跪在那里,忍受舅舅和表哥的训斥。

 “审孝”以后 ,就是“守夜”,“守夜”一般由儿子轮流看守灵堂,如果兄弟少,女婿、外甥、侄子也可以帮着“守夜”,好让儿子歇息片刻。前几天埋老公的婶娘,和我们比较远,因为时间太长,儿子吃不消,老公和他的堂兄弟们轮流帮着守夜。

葬礼这天,天刚麻麻亮,儿女们就必须把去世的父母的枕头拿到路口点燃,枕头烧完以后,赶紧回家熬一大锅稀饭,让去上坟的人喝点稀饭,据说是规矩。

稀饭喝完以后,孝子贤孙们跪在灵堂外等着“娘家人”烧纸,娘家人烧完纸以后,就可以出发了。所有人都背对灵堂站着,等着阴先生“起阳”,阴先生一手拿着刀子,一手拿着铃铛,边念咒语,边挥舞铃铛,还拿着刀子在门上砍一下,然后大喊一声“起灵”,鸣炮、奏乐、出发,坟工抱着“引路鸡”跟在乐队后面,亲朋好友们扛着花圈、花篮、纸活等,长子孙子扛着“引魂杆”走在孝子贤孙的前面,儿子扛着“摇钱树”走在长子孙子后面。其他的孝子贤孙们走在最后,拿着丧棒,用孝帽前的“掩衫”遮着脸,嚎啕大哭。哭也是一门艺术,有些人会一边哭,一边说一些思念亲人的话语,有人就不会,只会“呜呜”哭泣。记得奶奶在世时,遇到儿女不会哭泣的,就会“鄙视”的说一句“好像门格劳夹住个老鼠,吱吱呜呜”。

沿途的人家都会燃起烟火,恭送送葬队伍。沿途,送葬队伍会边走边洒纸钱。到了墓地,鸣炮、奏乐,阴先生准备安葬死者,还要在坟墓里拿着勺子炝锅、炸糕,大概是给长辈“暖房”吧。!安葬好死者以后,开始填土,填土的那一刻,亲人们会撕心裂肺的哭泣,从此,阴阳相隔了!土填好以后,阴先生让所有人背对着坟墓,开始“招魂”,阴先生念着咒语,摇着铃铛……招魂以后把坟堆堆好,磕头、鸣炮、奏乐,然后把丧棒插在坟堆上,还是长子孙子先插,长子孙子手中的丧棒插在最上边,依次是儿子、女儿、侄儿、侄女……  在陕北,埋葬老人的时候,长子孙子的地位比儿子都重要。做什么都在父亲的前边,分割财产的时候也少不了长子孙子的。

丧棒插好以后,还要把“引魂杆”扳断,把底部拔出来,据说,那是坟墓的烟囱。

然后,阴先生让所有人走到看不到坟墓的地方站一会,然后回来“复山”:磕头,给坟堆上洒水,打扫墓场……鸣炮、奏乐、磕头,逝去的亲人从此以后长眠地下……

孝子贤孙们回家,他们回家以后还要宴请宾客,长子孙子挨桌敬酒磕头,客人们起身还礼。吃完饭,孝子贤孙们在锣鼓唢呐声中恭送娘家人。送完娘家人,又在乐声中“参厨”,也就是主人拿着烟酒、钱财感谢厨师。

参厨以后,我们这边的葬礼就结束了!长辈入土为安,儿孙们只能在梦中与他们相会!我婆家那边还要给逝去的亲人送火,连送三天,一天比一天远,第三天送到墓地,葬礼才真正结束。

葬礼结束了,还要烧纸,从去世那天算起,七天一次,一共七次,七七四十九天,还有百日,都是固定烧纸的日子,再就是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三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