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故里的传说
1、历史与现代的辉映
2007年5月18日---23日,北京---意大利坎帕尼亚科技周于在中华世纪坛隆重举行, 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有关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题展示及论坛,来自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机构代表将济济一堂,开展全面的交流。陕西省韩城市是唯一的非北京地区的代表团,展示的主题是“黄河之畔的历史文化古城--韩城”。韩城通过古城(明清风韵)、古村(北方传统居住村落的活化石 )、古建(元代建筑的博物馆)、古寨(远去的踪迹)、古墓(2700年前的宝藏)、古渡(历史的见证)、古风(司马迁的故乡)七大版块,走出了一套“古色古线”。
韩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名人司马迁的故乡,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史之乡” 和“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境内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达11处之多,其中梁带村古墓葬群是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韩城既有地上古建筑,又有地下墓葬群,是一座立体性的历史文化古城。古有韩原大战、子夏西河教授、殷济倡修司马迁祠墓、西魏置铁冶、李渊兵渡龙门、李自成过禹门清人创办义学、学堂的记载①;又有现代意义上的煤炭开采、韩城通火车②、开发煤层气、创办司马迁自修大学等大事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韩城又是全国县(市)级中唯一始发进京列车的县级市。
这座城市,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界人的眼前。
2、神话——远古的声音
韩城历史沿革甚为久远。夏商时称“龙门”。关于这个,现只剩下存于平原县图书馆里,刻有狂草“龙门”二字的石碑(属省级保护文物)为证。据说原位于平原县城东南角,建于1573年(明万历元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鉴于我国夏商时期的历史仍有待考之处,石碑不能证实真实的历史,但是至少记录了关于龙门美丽的传说。而如今的龙门自然风景区又令多少游人遐想起“禹凿龙门”和“鲤鱼跃龙门”。
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圣王之法,天下之道。当兼相爱,交相利,而恶其乱。古者禹治天下。……北为防原泒,注后之 。 池之 。洒为底柱,凿为龙门,屹立燕代胡 与西河民……当然,墨子在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自己的圣王之法。不过至少为后世提供了一个依据。
又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80步,岩际镌迹尚存。”往前追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也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夏书•禹贡第一》中有以下:
逾于河。(晚《书》传云:“此谓梁山龙门西河。”)③
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地里今释》:“雷首山,《括地志云》:此山西起雷首,东至吴坂,长数百里,随地异名。”案:吴坂既吴山,今山西运城县旧安邑东南。)④
这两句话,参照中国古代地图册春秋卷,第一句中“梁山龙门西河”尚有可能在河南省,但第二句中则是指今陕西韩城无疑了。韩城在东经110.5度左右,与运城县相邻。韩城政府王忠是这样介绍韩城的地理位置的: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 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这无疑是今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我们来看看导游会给我们讲哪些传说故事:
禹凿龙门除了上述材料中记载外,可以找到的还有:
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二: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又有青色犬,行吠于前。禹计可十里,迷于昼夜。既觉渐明,见向来豕犬,变为人形,皆著玄衣。又见一神,蛇身人面,禹因与语。神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板之上。又有八神侍侧。禹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简以授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度量天地。禹即执持此简,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之身也。
的确是绘声绘色,同样在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中更是出神入化,《吕氏春秋•爱类》也有记载。上面还提到“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同样记载是很多:
《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阔”字据明抄本补。)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后来《太平广记》卷四六六中引用了这个故事。
龙门三激浪,是黄河上千百年来的奇观,激起了古今多少文人的诗情。唐朝大诗人李白,专作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还有关于汉成帝的传说:
公元前11年,汉成帝曾到龙门一次,感叹这里的形势险要。公元 396年,后秦的姚兴攻取河东,西燕河东太守柳恭在黄河边上把守,使姚兴无法渡河。后来,姚兴的部将薛疆引兵偷偷渡过龙门,进入蒲坂,终于迫使柳恭投降。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 479年路过龙门,派人祭祀大禹,并在这里设置了龙门镇。公元 615年,李渊担任隋朝河东抚尉使期间,曾在龙门击破毋端儿。两年后,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攻克绛县,来到龙门。他的谋士任(王襄)建议从龙门以南的梁山渡黄河,李渊听了任(王襄)的话,渡河之后直指陕西韩城。公元 619年,刘武周逼近绛州,攻陷龙门,李世民奉命去讨伐刘武周,从龙门踏着坚冰过黄河,把刘武周的军队歼灭在这里。
公元 617年李渊兵渡龙门,倒是作为历史事件记录在了韩城的历史中。中国名城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编委会供稿证明。
3、从“韩”说起,追溯源头
现代意义上的韩城,应该从此算起:1948年3月24日成立韩城县人民政府。1959年合阳县及黄龙县白马滩地区合并于韩城县,1961年又分置。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于1984年1月18日改为韩城市。⑤1985年2月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而韩城这个名称开始于隋朝。
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唐初曾为西韩州州治,天佑二年(905)更名韩原县。后唐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金宝宗桢佑三年(1215)升置桢州,县治徙于薛峰以东土岭。元至元六年(1340)废州,县治迁回今址。明清沿袭。
这段话中有两处需加以说明。
其一:“韩原”亦作“韩塬”。 吴乃学先生作品《韩塬狂飙》中记录了韩城解放的历程,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令人感动。我们来看看《汉语大字典》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原——宽广平坦的地面。塬——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一种地貌,四周是流水冲成的州,中间突起成台状,边缘陡峭,顶上比较平坦。而韩城东边一代的地貌正符合“塬”。所以两个字在这里都是可以用的。
其二:“金朝升置桢州”,今有“桢州大药房”可以证明为事实。
中国地名辞源中,关于韩城有两个词条。一个是韩城市:陕西省中部,东隔黄河与山西为邻。秦设夏阳县,隋改韩城县,1983年该设韩城市。市沿县设名。《太平寰宇记》载: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另一个是韩城镇:⑴河北省丰润县东南,东邻唐山市,相传辽将韩昌曾于此建府,得名。⑵河南省宣阳县西洛河北岸,相传周显王时,韩懿侯守城于此,改名。显然第二个词条中两个都是由于某个人而得名,第一个词条则有探究之处。何谓“古韩城”?
《说文》释“韩”为:韓,井桓也。从韋,取其币也, 聲。显然没有联系。《汉语大字典》中另有此解释:古国名。⑴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为诸侯国,属今山西省河津东北,春秋间为晋所灭。⑵战国七雄之一。疆域为今山西省东南角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间,是军事上必争之地。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今河南济源县境。《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左传•隐公十一年》杜预注:在沁水系西。”而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会发现济源县在东经112.5度,这与韩城差了将近两个纬度。西河倒是自南而北穿越了韩城附近,不过其主要流经山西。似乎很难断定韩城与古韩国的关联。
另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韩: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出于晋公族。祖先韩武子名万,为晋曲沃桓叔之子,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东北,一说在今晋南。)因以韩为氏。看来具体地点颇有争议,不过陕西韩城属于韩是肯定无疑了,可见也是由此得名了。
又据《史记地名考》(乾穆著/商务出版社),《秦本纪》:韩秦晋合战韩地;《晋世家》:秦晋合战韩原;
《韩世家》:韩武子封于韩原。其后缀有⑴集解:贾逵曰:“韩,晋韩原。”⑵索隐:在冯 夏阳北二十里,今之韩城县(晋世家)⑶正义:括地志云:“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案:韩世家注引作八里)十六国春秋云魏颗萝父结草抗秦将杜回,亦在韩原。(《秦本纪》)由此可见,在司马迁这里,韩原既指韩城。
战国初期,韩城属魏地,当时称少梁。孔子高徒子夏(卜商)为魏文侯之师,曾居西河(今韩城西南英山一带)设帐授徒。今韩城河渎村、西泽村、下干谷村卜姓为子夏后裔。这一点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子夏“为魏文侯师” 可以得证。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晋秦地图中可以得到,韩在那时属梁,也就是后来的梁伯国。而且上述材料证实了韩原大战⑥的存在,所以,韩城春秋时先为晋地,后属秦,战国属魏,后秦统一中国。据相关资料,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设置夏阳县,这个从地图中即可直观得到。
所以韩城历史名称经历为:夏商时称“龙门”,周称“韩国”,春秋晋称“韩原”。魏称“少梁”,秦设“夏阳”,隋开皇18年该称“韩城县”。唐昭宗天佑2年(公元905年)更名“韩原县”。金置“桢州”,辖合阳、韩城两县。元代废州,复名韩城县,县治移回原址。明清民国沿用。直至1984年改名“韩城市”。
4、 古城,走向明天
素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的韩城,历史名人甚多。从春秋时的赵武,到“两袖清风回韩城”的清代丞相王杰,再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韩城文物古迹荟萃。从数万年前的禹门洞穴到别具一格的司马迁祠墓,从素有“小北京”之称的古城风貌到被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活化石”的民居古建村落党家村,唐、宋、元、明、清历朝古建筑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梁带村遗址因发现了895座周代墓葬而备受关注。韩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市,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对“史圣”司马迁的真实描述。但这一切将会有所改变。2005年5月28日,韩城举行了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年大型活动“风追司马”,将司马精神深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
韩城,将以其独特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明天,继续书写她司马大地上美丽的传说。
注:
①【创办义学】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翟世琪创办了东司义学,供穷苦人家子弟免费学习。在此影响下,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在县城、芝川镇、昝村镇已建义学5所。到咸丰、同治年间,全县27个村建起义学28所。
【创办学堂】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举人贾乐天、薛位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韩城第一所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又创办第一所女子小学堂,破例聘任女教师,学生一律短发,不缠足,开设文化课和刺绣、编织劳作课,开一代新风。参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②1970年12月24日,西(安)韩(城)铁路修通,韩城境内61.8公里,7个火车站。28日举行通车典礼,结束了韩城不通火车的历史。1988年6月1日,西(安)侯(马)铁路开通,贯通了西安-韩城-侯马-北京。90年代,韩城直通了到北京的列车。参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③【韩原大战】韩原(今韩城西南原,一说在河津县境内)西周时为韩国之地。公元前645年秋,晋国趁秦国先年荒旱有难之机,发兵攻秦。秦穆公率军在韩原抵御晋兵入侵,秦晋大战于韩原。穆公受伤陷入重围,在将要被晋军擒捉之际,有300名勇士冲入重围,救出了穆公,并俘虏了晋惠公,使战局转败为胜。到了冬天,放晋君回国。晋献河西韩城等地于秦,并送太子?到秦国作人质。史称"韩原大战"。参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编辑:秦人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