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陕西民俗风情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陕西民俗 | 图片美景 | 旅游线路 | 文化三秦 | 旅游视频 | 文化游 | 专题 | 租车 | 导游 | 评论
陕西名人 | 陕西知道 | 陕西美食 | 宾馆酒店 | 旅游攻略 | 陕西景点 | 景点门票 | 旅行社 | 特产 | 精品 | 论坛 | 团购
首页 | 陕西民俗 | 西安民俗 | 宝鸡民俗 | 咸阳民俗 | 铜川民俗 | 渭南民俗 | 延安民俗 | 榆林民俗 | 汉中民俗 | 安康民俗 | 商洛民俗 | 杨凌民俗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民俗风情列表 > 正文

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源远流长的元宵灯谜(图)

2016-10-25 9:21:23  来源:汉唐网  进入论坛  查看/发表评论

  一、起源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
远溯上古时代的《弹歌》作为谜的雏形始,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以“廋辞”、“隐语”形式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了。

  “谜”这个字,出现较晚。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收,直到宋初由徐铉补了上去。他注释说:“隐语也,从言迷。”说明“谜”在当时是个俗称。宋周密讲得较清楚:“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言也,而俗谓之谜。”(《齐东野语》)隐语和廋词,是从不同角度给谜的命名。出谜的人把真意隐去,猜谜的人搜索寻思,所以既叫“隐”,又叫“廋”(通“搜”字)。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很流行,有“秦客廋词于朝”(见《晋语》)、有“齐威王之时好隐”(见《史记》)。虽然隐语和纯粹以文义为主的灯谜有所不同,但通过词义转移来隐伏真实意义,在这一点上正是灯谜的雏形。

  大约到汉代,隐语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一类以特征描写为主的事物谜:传说东方朔作过“蚊子”谜。“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烟,指掌所扪。”已与今天的谜语十分相近。另一类就是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随着社会的统一,汉字形体的逐渐稳定(由篆文到隶书、楷体),借文字的形体和意义来作谜的情况多起来了。传说刘邦(字季)为打天下,曾编了个神话,说孔子修春秋时,发现白虹自天而上,上面有几个大字:“卯金刀”是“刘”的繁体字;“禾子”就是“季”。用的就是字谜手法。以后还出现了“碑谜”,把字谜刻在碑上供人猜思。曹娥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  臼”就是一例。这类字谜,虽说粗糙,却开创了一种制谜体例,后人叫它“曹娥体”,又叫“碎锦格”。

  二、流传

  魏晋南北朝时,制谜和猜谜成了文人斗智的游戏。如《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就是早期的“实物谜”。以后晋潘岳、南朝刘骏、谢灵运、谢惠莲、萧绎、萧巡等著名文人,都曾制作过谜,并突破了曹娥体。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曾作“井”字谜:“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前三句写字形,后一句描绘了吊井水的形象。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里还对谜作了著名的论述:“谜出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解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南北朝谜的特点是以诗的形式出现,并且寄情托思。《玉台新咏》选编了这样一首民歌:“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通过会意、增损和谐音把全诗化为“夫”今何在?“出”。何当“还”?“月半”!形象地写出一位妇女的思夫之情。又如南宋谢惠莲的“吝”字谜:“放棹遵遥念,方与情人别;啸歌亦可言,肃尔凌霜节。”就是一首刻划当时人情变迁的诗歌。这些谜诗都有较多闲文,谜面没有字字着落;但是,尽管从诗的角度来说不够工巧,从谜的角度来说比较幼稚,它却赋谜予思想性,这是一大进步。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谜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秀子候白是隋代谜人中的佼佼者,现在还流传下不少关于他的谜语故事,其中“子在,回(槐)何敢死”一谜,开创了别解成谜的先例。

  唐朝,不仅士大夫中常以谜为戏,连唐明皇李隆基也以“孚”字扣“爪下子”来嘲笑贺知章。武则天也是一个猜制谜的好手,她通过解谜,一语道破裴炎与徐敬业的合谋。李公佐的传奇小说《谢小娥传》中以“车中猴,门东草,禾中走,一日夫”扣“申蘭、申春”,将谜编入了小说。

  谜到北宋更盛,据郎瑛《七修类稿》记载:“东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辅以隐字唱和者甚众,刊集四册《文戏集》”。显然,《文戏集》是一部较早的谜集专著。从此,谜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南渡以后,“灯谜”脱颖而出。

  三、发展

  谜从隐语不断演化为“灯谜”,是在宋元时代。李开先曾这样描写:“宋元以来,通都大市,每于元夕,励张鼓乐,罗列华筵,灯火辉不夜之城,壶觞泻如渑之酒。例用主谜之一人,出片纸书谜其上,数人传播里巷。无长少喧聚相猜,中则予纸请入坐,上座贺以酒;虽穷乡偏邑亦然。”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也记载:“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语,戏弄行人。”可见灯与谜自此已结缘,活动遍及民间,灯谜这个名称也由此而始。其他如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枚《梦梁录》等都有详细记载。据云:南宋已有商谜(商略谜语)的专业艺人,商谜开始前,先用鼓板吹《贺圣朝》乐曲,聚集观众猜谜。谜的种类有诗谜、字谜、戾谜、社谜等好多种。都城杭州一些“习诗之流,萃而为斋”,成立了谜社组织:“南北垢斋、西斋”等。灯谜开始走向民间。

  在北方,当时入主中原的金国继承了北宋的文化,金章宗完颜璟爱好隐语,由四川人杨圃祥主编谜集《百斛珠》。到了元代,朱凯所编谜书《 叙万类》收集谜语材料较宋代的谜书更为丰富。

  明代的灯谜活动,嘉靖进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有两段记载:

  “……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善谜名,成祖时重语禁,石景言人值以备顾问。”(卷二十五《委巷丛谈》)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卷二十《熙朝乐事》)

  分别描绘了“永乐”和“洪熙”年间元宵猜谜的盛况。“嘉靖”以后,谜界人才辈出,突出的要数山阴诸生徐文长。他所制的“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的“佯”字谜,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仍是增损体灯谜的范例。诗谜到明代已较成熟,
嘉靖八才子之,文学家李开先自编谜书,取名《诗禅》。他说:“人心稍变,直道难行,有托兴,有讽谏,有寓言,有隐语,有廋词,俗谓之谜,而士大夫谓之诗禅。”在他的谜书里,不少作品既有诗情画意和思想寄托,又字字入扣组合成谜。比如:“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在两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共六口,两口不团圆。”他写的是一个山里人家,那里山水相依,水中明月与重山互映,景色多美;可是丈夫被迫外出服役,两口子不能团圆,农妇身边还留下四个孤苦的孩子,境况多惨!而全诗又巧妙地猜一个“用”字。又如“累”字谜:“上种田,下养蚕,难济十口之饥寒,命如一缕之孤悬。”反映了民间疾苦,控诉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制度。

  稍晚,在“万历”年间的冯梦龙,著有谜书《黄山谜》,而且在他所编小说:《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成段地插入猜谜的情节。

  明末谜书,尚有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贺从善的《千文虎》等。当时,扬州马苍山,整理编辑了《广陵十八格》,其中如卷帘、徐妃、寿星、粉底、虾须、燕尾、鸳鸯、碎锦等谜格,至今在谜界沿用。设立了谜格,使猜谜者有章可循,制谜者素材增广,有利于灯谜的发展,但后来谜格泛滥成灾,多达四百余格,反而限制了灯谜的普及。

  灯谜到清代中叶,又有一次新的发展和提高,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里不仅记录了许多谜,还有猜谜场面的描述;更借书中才女论述,阐述了不少有关灯谜的见解。如:“大凡做谜,自应贴切为主;因其贴切,所以易打。就如清潭月影,遥遥相映,谁人不见?……”又如:“那难猜的,不是失之浮泛,就是过于晦暗。即如此刻有人脚趾暗动,此惟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所以灯谜不显豁,不贴切的,谓之‘脚趾动’最妙。”这些谜论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相当有水平的。

  清末民初,著名谜书有俞曲园的《隐书》、《春谜大观》;张起南的《橐国春灯话》,薛凤昌的《汉斋谜话》,孔剑秋的《心向往斋谜话》,谢会心的《评注灯虎辨类》,顾震福的《跬园谜稿》,王均卿、周至德《春灯新谜合刻》,钱南扬的《谜史》,唐薇卿的《谜拾》,韩振轩的《小嫏嬛仙馆谜话》、《增广隐格释例》、《谜目大成》等。

  这段时期谜社活动非常活跃。影响较大的有北京顾震福、樊樊山、刘春霖、高步瀛、张超南、关赓麟等组织的北平射虎社、隐秀社;上海孙玉声(海上漱石生)等组织的萍社;武汉詹伟芳、胡啸风等组织的寅社。报刊如《申报》、《文社日报》、《消闲报》、《新小说杂志》、《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按期载有谜录、谜话,或辟专栏,或作补白。谜社作品和报刊所登,积久有人编集成书。此外还出现了灯谜的专门刊物,如《文虎半月刊》、《黑皮书》、《文虎周刊》(武汉)、《虎报》等。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南宗以会意隐寓重典雅,北派以诗律谜重韵味,使灯谜更加丰富多采。

  但在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就自鸣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徐珂《清稗类钞》就有如下记载:

  “光绪戊申,番禺沈太侔礼部宗畸在京师刊行《国学萃编》。其征谜语有云:‘书家意者方能照登,江湖意者恕不登录。’此语直得谜中三昧。谜之最忌者二:一曰俗,如乡人所猜之谜是也。一曰呆,如苏沪各地茶肆中丐者书之谜是也。是皆太侔所谓江湖者也。一染此习,便失文人身份,......”

  这里把民间灯谜斥为俗、为呆,指民间谜人是丐者、是江湖者。自己作谜就更“专事艰深,以僻典异书,自矜博洽,苦人所难”(张起南言)。这势必影响灯谜的普及和进一步发展了。

  更有甚者,他们一方面说谜贵典雅,另一方面又作出不少无聊低级趣味的黄色灯谜,强词夺理说:“谜......有意俗而词不俗者,并有词亦俗而不套其俗,一似无伤雅道者。...皆足令人捧腹,然仍不脱书家意,洵为文人之游戏也。”(《清稗类钞》)把一部分灯谜创作引向邪路。

  虽然,这些是属于灯谜发展中的支流,但仍对灯谜创作起了一定消极作用。

  四、兴盛

  解放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这一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遗产,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健康蓬勃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许多文化宫(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灯谜组,编印谜刊资料。许多报刊经常刊登灯谜;五十年代上海、江苏还出版了一些灯谜专著。这时灯谜无论是自身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十年浩劫,灯谜这朵小花也无例外的遭到摧残,几乎湮灭。不少灯谜作者和研究者因谜而受到迫害。大量的灯谜资料被销毁。...使谜坛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

  粉碎“四人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灯谜活动获得了新生,而且发展迅猛。一九七九年国庆在南京举办了全国九城市会猜。自此,全国灯谜活动,日趋繁荣,跨省市的谜会络绎不绝地召开。数以百计的灯谜创作研究组织遍及全国,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县城,甚至农村,都开展灯谜活动,并纷纷编印作为内部交流的灯谜刊物。灯谜创作无论在数量、质量上,或是研究的浓度、广度上,以及作者、猜众的人数方面,都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况。

  一九八一年五月,福建漳州市首先成立漳州市灯谜协会,属漳州市文联领导。接着广东、上海、吉林、福建等一些城市或地区,相继成立灯谜协会。

  自南京谜会后,较大型的谜会有:“匡西谜会”、“青岛谜会”、“汕头谜会”(1982年);扬州“竹西谜会”、四川“三苏谜会”(1983年);上海“春申谜会”、“丹东谜会”(1984年)。此外各地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函寄会猜,省际会猜,猜谜竞赛,灯谜展览会。上海的“中秋谜会“、“春申谜会”还被拍成电视片。这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灯谜不仅在报刊上遍地开花,还走向电视、电台。一些报刊、电视、电台相继举办“有奖猜谜”活动,除了刊用灯谜,谈谜文章外,还报道猜谜活动的消息,介绍当代谜坛名家。

  目前我国台湾谜界也颇为活跃,各地“谜学研究会”常有谜事活动。香港、澳门猜谜也十分盛行,不少商会社团都设有灯谜组织。我国旅居海外的侨胞酷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样也喜爱灯谜。在东南亚,在日本,以及远在美国的华侨,都有猜谜活动。

  总之,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提高,灯谜越来越成为启迪智慧和传播知识的文化娱乐手段。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灯谜活动的开展前景广阔,方兴未艾。

来源: 国际在线


编辑:秦人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6 三秦游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189667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