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有些日子禁止屠宰牲畜。例如: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
二月十五日,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生日;
四月初八,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日;
八月二十七日,儒教始祖孔子生日。
旧时,每逢久晴不雨,或久雨不晴时,政府为了祈雨祷晴,常有禁止屠牛宰羊的规定。
(八)裁缝
裁缝一年到头为人操剪裁衣,极辛苦。春节期间,为了好好休息几天,便用红布包住剪刀,表示暂停营业,叫“封剪”。
(九)剃头匠
旧时的剃头匠,除了理发以外,有的还兼有正骨、按摩、掏耳朵等技艺。他们夸耀自己的职业道:“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可是世俗的看法却认为,剃头属于侍候人的贱业。旧时流行着这样的谚语:“不学吹手不学戏,不学剃头刮毛羽。”
建国前,剃头匠给人理发,讲究“僧前道后,官左民右。”也就是说,给和尚剃头,第一刀应先剃前面;给道士理发,第一刀却要先剃后面;给官员和老百姓理发,第一刀得分别剃在左面及右面。
剃头匠也有游街串巷的。他们挑着担子出行时,一头是炉子,另一头是其它器具。常言道:“剃头担子一头热”,即指此而言。
(十)骟匠
安康地区习惯在农历六月初六日阉牛。阉割对象,主要是即将役使的犍牛(公牛)。其方法,有勒阉与砸阉两种。骟匠从事的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臭行”。常言道:“臭行有个臭道理。”宝鸡一带的阉匠在一起时,如果甲得了好顾主,乙不发施,甲必须照顾乙的生活。
(十一)油漆匠
白河县,油漆匠不论给公家或私人漆家具时,照例不漆背面。就是用户要求他们漆,他们也拒绝。如果万不得已,也要将最后几刷子留下来不漆。
油漆匠忌说:“油漆干了”,而要说“离手了。”
(十二)船工
旧时,紫阳等县因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木船运输。船工最乐于走下水,常停泊码头“打神福”(聚餐)。上水最辛苦。肩负纤单(纤绳)攀岩而行,脚登石头手抓藤,走一步哼一声。春秋两季尚属轻松,冬季往往手足开裂,盛夏则脱皮数层。如果搁浅,船工还须下水掏沙或顶船,无论刺骨冰水还是险滩峭石,均无所回避。船工们挣得多,吃的也多,故有民谚说:“船工屁股一个眼,只兴吃,不许攒。”又说:“驾船佬一棍棍,尽给饭碗子挣。”所以驾船终生,到老还是贫穷。船工有“忤逆挣来和气吃”的习俗。行船中,精力集中,哪怕亲生父子,一篙点错,也会跳起来破口大骂。但船一停下,又都和和气气,有说有笑,毫不计较。船工们讲江湖义气,只要同行上船,吃饭坐船都不收钱,如同家人。
白河县,船起航时,都要烧香表、放炮,祭祀“扬泗老爷”,要求扬泗保佑自己一帆风顺,平安到达目的地。同时备有一顿酒饭,叫“烧开头”。
府谷县,黄河为其主要航道。这里以农历七月初二为“河神节”。每逢此日,由沿河跑航运的船工们集资祭祀河神,希望得到河神的护佑。供品为整猪、整羊。河神节前后,要一连唱三天戏,其中初一必须演唱整夜。陕西省其它地方,一般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夜间放河灯。府谷因七月是黄河汛期,水急浪高,因而改在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晚上放河灯。
(十三)背运工
陕南巴山地区,山大林深、坡陡道曲,搬运物资,历来皆为“背”和“抬”两种。旧时,称背运工为“背脚子”、“脚夫”、“背老二”,群众尊称他们为“背二哥”。背运工上路,都是结队而行。他们弯腰弓背,肩负重压,艰难地往来于山涧、密林、悬崖、峪谷,步步艰难,时时有危险。他们虽是自由结合的“运输队”,但在路上需要团结和协作。因之,每当启程前,都要推选一人为“背头”来领队,负责路上安全。由于山道崎岖狭险,后边的人多被前面的人所背货物遮住视线,看不清道路,这就要“背头”在前面观察。不时向后边报告所遇到的路障和险情。如遇上坡、下坡、过桥、急转弯和路有障碍物时,“背头”及时报告,后面立即应答。这一报一答的对喊,天长日久便形成了有规律的《报路歌》。例如:
有一堆粪便在路上,怕后边人看不到。前边就喊:“路心一朵花!”后边即答:“咱们不采(踩)它!”意思是知道了。
路边有一条蛇,前边报:“路边有条绳!”后应:“绕个弯弯行!”
上坡时,前报:“步步高哟!”后应:“用劲攀嘛!”“前是弓啊!”“后是箭哟!”“脚踏稳哟!”“腿不软哟”……
下坡时,前报:“脚踏边边道!”后应:“身子向里靠!”
急转弯时,前报:“路遇铁拐李!”后应:“脚稳心莫急!”
背运工在路上休息时,把杵子往背架子一撑,总要“嘿!”一声,借此将压在胸腔中的气猛然吐出,使全身得以轻松。走一两个时辰,遇见平坦处,就放下背架休息,名曰:“撂梢”。“撂梢”时,喜欢在地上寻些树枝草茎,折成短棍,撑在岩石缝间,据说这样做了以后,再赶路就不容易脚疼。
背运工的忌讳有:清早起床时,不能叫出声来,否则认为会失脚。起床,不能说“起床”或“起来”,而说“松”,忌带“起”字。
有一首民谣,描述背运工的辛劳生活:
“背二哥”真辛苦,长年在外难落屋。
吃的“筒筒饭”,走的“阎王路”,
动步唱“路歌”,停脚搭“杵杵”,
背压弯,汗流枯,日头背进又背出。
陕西省城乡的工匠行业种类还很多。如纸扎匠、磨刀磨剪匠、皮匠(钉鞋匠)、箍桶匠、白铁匠、铜匠、银匠、钉碗匠、弹花匠、修伞匠、小炉匠(补锅匠)、竹篾匠、吆车夫等。他们之中,都各有自己的生产风俗。
工匠生产习俗中,有一些陋习。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写道:“吾国之工艺,类有秘术。造纸处之工程,有相竹者,沤竹者,揭纸者,其法与其程度皆不肯质言。(烧瓷器)其用釉、造坯、画花,各有专行,而秘不示人。(制玻璃)其法极秘,仅传其子,即工匠亦必用其本邑人。凡商人欲订货者,先与金若干,彼即在山中制成,始送出,其制法不使他人得见。至用药料时,则帷其屋,虽工人亦不得见矣”。旧时,陕西省也有类似情况。小生产者的这种陋习,往往导致人亡艺绝的不幸局面,严重地阻碍了旧工艺的更新,妨碍了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