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盐
熬盐,曾经是富平、蒲城两县间塷泊滩一带农民从事的副业。塷泊滩,古代叫盐池泽,横亘东西,周长20里。滩内地势低洼,地面为盐渍土,到处白茫茫一片,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但可熬盐。
旧时。附近的农民常进入滩内,搭起临时居住的席棚,并建起灶,安上盐锅。这种锅口径三尺,深约六寸。滩内有因历年取土而挖的许多坑,坑中积有雨水。盐民们挖来土,撒进坑中,使盐分溶进水中。等水中盐分充足后,将水澄清,舀进锅里,点燃炭火煎熬。水干涸后,盐便结晶在锅底。这种盐叫“滩盐”,也叫“锅巴盐”。由于价钱便宜,穷人喜欢食用。据说吃这种盐可以不患瘿病(大脖子病)。但由于清朝政府禁止贩运私盐,从山区来的盐贩便在渭南、临潼、华州(今华县)一带等候,而不亲自来塷泊滩取货。盐民们将产品装进小车,在刀客掩护下,乘船运过渭河,带入盐贩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