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陕西民俗风情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陕西民俗 | 图片美景 | 旅游线路 | 文化三秦 | 旅游视频 | 文化游 | 专题 | 租车 | 导游 | 评论
陕西名人 | 陕西知道 | 陕西美食 | 宾馆酒店 | 旅游攻略 | 陕西景点 | 景点门票 | 旅行社 | 特产 | 精品 | 论坛 | 团购
首页 | 陕西民俗 | 西安民俗 | 宝鸡民俗 | 咸阳民俗 | 铜川民俗 | 渭南民俗 | 延安民俗 | 榆林民俗 | 汉中民俗 | 安康民俗 | 商洛民俗 | 杨凌民俗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民俗风情列表 > 正文

陕西畜牧、养殖民俗

 2016-10-4 19:43:16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陕西省自古以来,皆以农业生产为主。无广阔的大草原、大牧场,只有陕北农户饲养数量不大的羊群。但与农业紧密相连的家畜、家禽饲养,是农户的传统。

  就陕西全省而言,近代人们饲养的役畜有马、牛、骡、驴四种。关中平原,多养马、骡(俗称“大牲口”),用以耕地和载人运物。马骡力大腿快,使用灵便,但喂养较费事、费神。陕北和陕南,山坡及丘陵地区,则多用牛和驴,以青草、干稻草、麦草喂养,用料少。如陕北农民运送肥料,收运谷物等,多以毛驴驮运,因其个小,上坡下崖较“大牲口”灵便。耕地用马,亦用黄牛。陕南农民皆养黄牛、水牛,用以耕田地,因其力大而有耐性,温顺好使。也有少数饲养马和骡、驴的农户,用以拉车运输。

  圈栏:饲养牲口的场所,通称为“栏”、“圈”、“棚”;如“马棚”、“骡栏”、“牛圈”、“驴栏”等。牲畜栏、圈,多设在侧房或下屋,房屋间陋,距离人的住房较远,亦有单独盖“栏、圈”的,较为卫生。也有将牲口栏设在住房旁边,为的是方便喂养和管理,但不够卫生。圈(栏)内设牲口吃料的槽,拴牲口的桩、架。牲畜多的,皆为木制长槽,可供数匹牲口同槽而食。喂养牲口少的,则用木制短槽,亦有用石槽的。统称为“马槽”、“牛槽”、“驴槽”。牲口都是拴在“槽”(槽上设有木架)头喂养的。在陕南,许多地方喂牛不用槽,而是用竹兜子,称“草料兜”。群众说,饲养牲口讲究一个“勤”字。俗语有“喂牲口无窍门,讲究三勤:一勤喂得饱,二勤圈常扫,三勤刷毛清水澡(给牲口刷洗)。”有人说喂养牲口“比侍候人难”。因牲口不会言语,处处都要留神注意。

  经常清扫牲口圈栏,垫些干土、干杂草或枯树叶,俗称“垫圈”、“垫栏”。其目的是保持圈内干燥、清洁,免得牲畜生病,又能多积肥。清除肥粪,称为“起圈”。农谚曰:“要想牲口强健,保持圈净栏干。”还有,一年四季根据气温的变化,圈(栏)的通风、保温都要随时变换。如“夏要通风冬要暖,春秋门窗可半掩。”“老牛老马过一夜,怕的三月的摆头风。”等。

  喂养牲畜的饲料,各畜有所不同。有人将各种牲畜食性,编成顺口溜加强记忆,现记述于后。

  马料:“骏马似蛟龙,饲料须要精;稻(谷)草要铡细,麸皮拌草中;经常搭‘豆料’,饮马因时行”。给马饮水要依天气的变化,饮马的水温也有所不同。如冬天要用温热的水,夏天要用清凉的井水。

  骡料:“骡子个大,饲草略差;谷草黍秸,豆饼油渣,外加料粮,其中高粱最佳”。

  牛料:“黄牛本性善,下地埋头干;只要草一把,再苦无怨言。”养牛比较简单,春、夏、秋以青草喂之,寒冬以稻(谷)草干喂之即可。在夏、秋两季耕事繁重时,人们才给牛草中加些麸皮或豆类。

  驴料:“毛驴嘴巴杂,给啥能吃啥”。说喂毛驴的饲料不太讲究,杂草、谷杆、豆荚、瓜蔓都行。当然,为了牲口壮实有力,人们也给驴加些麸皮、红苕干、豆饼等。

  喂养:给牲口喂草料,统称为“上料”,再喂叫“添料”。每天需喂五至六次,夜草尤为重要。为此,农民群众中有许多谚语,世代相传。如“马不得夜草不肥”,“骡马要得壮,夜草不能忘”,“喂牛没窍,夜草喂饱”,“牛要满饱,马要夜草”等。说明人们对喂养牲口夜草极为重视。

  项铃:牲口脖子上挂的铜铃,通称为“牛铃”、“马铃”、“骡铃”、“驴铃”。喂养人给牲口挂项铃用意有二:第一,夜间牲口吃草时,项铃叮当作响,主人可安心睡觉,若闻铃声停止,主人就赶快起来添草料。第二,在野外放牧时,特别是山区,牲口满山遍野地吃草,跑得很远,有项铃叮当作响,便于寻找。这铜铃,群众给它起了个雅号曰“报君知”。

  放牧:每年春、夏、秋三季,到处野草青青。在闲时,人们都喜欢将牲口牵到野外放牧。野外放牲,既节省草料,又能蹈踱牲口。俗语曰:“牲口要上膘,多多喂青草”,“青草旺。牛马壮”。过去,一些大户人家,专雇一个大孩子放牛或马,故有“放牛娃”、“放马倌”之称。放牧,又叫“放青”。

  储草:无论养牛养马,农民都很重视为牲口储备足够的越冬草料。在陕南,养牛者除留储一些好稻草外,夏季田青草多的时候,还要割青草晒干储存起来,以便冬季使用。陕北,有些喂牲口者,在秋收时还挖下地窖,将青草、青玉米秸等铡细储在地窖之中,冬季再开窖取出喂牲口。群众说,青储的饲料和精料一样,牲口爱吃,肯长肉增膘。

  铡草:饲养牲畜,铡草是个比较繁重的活动。如稻草、玉米秸、谷秸等,都须铡成短节,越铡得短越好。农民在这方面,总结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农谚曰:“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长草喂马,犹如刀刮;毛长皮绉,越喂越瘦”。

  使畜:农民对役畜的使用和喂养,都十分重视,可谓冷、暖、饥、饱、劳、逸、伤、疾无不事事关心。牲畜使役之后,要及时休息。驴、骡、马卸套之后,要牵到平坦而干燥、松软的地上,让其打滚、消汗,然后才饮水、喂料。牛在喂草之后,还要给留出一段反刍的时间,俗称“回嚼”。俗语云:“驴打滚,马撒欢(踢、踏、跳、蹬),老牛回嚼人抽烟(使役人也休息一阵子)”。此外,关中农民还有“骡马休息日”,陕南巴山地区农民有“敬财神”的风俗。

  骡马休息日 是大荔县沙苑一带流行的一种民俗(此民俗,在洋县等地亦有)。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这天,农户不让牛、马耕地和拉套,而是让牛马歇息。这天,还要给牛马添加些好饲料;人们认为粮食生产,牛马是立了功的,应该受到优待。故而,当地今天还流行着“正月二十三,牛马歇一天”的谚语。

  敬财神 是陕南巴山地区流行的一种风俗。正月初一的清早(辰时),在堂屋里点燃香、烛,把家里喂养的耕牛牵进屋里转一圈后,再牵回牛栏。并从初一至初五,每天都给牛喂好料,以示敬意。人们认为,耕牛帮助人生产了粮食,是一家的“财神”,应该敬重。牛的形象像“天官”,牛的双角似“天官”的帽翅,因此民间久有“天官赐福”之说。

  挂掌 挂掌又叫“钉掌”、“上蹄子”,是圆蹄牲畜一项特殊的需要。这里有“龙无云雨不腾空,马无蹄子(即挂掌)路难行”的俗语。马掌,铁制“U”形,与马、骡蹄子相似,铁掌上有五个孔,用特制铁钉,钉在蹄子上。马、骡、驴皆需按时“挂掌”,否则会造成牲畜蹄受损伤而致残。

  在许多马路上、村镇街口上都有“挂掌”的店、摊,专为来往拉车、驮运的牲口“挂掌”。摊、店前栽有“TT”形粗木桩的(约六尺高),称为“蹄桩”。驯顺的牲口,拴在桩上取掉残铁掌,切蹄换钉新掌。若是性情暴躁的牲口,还须用粗绳绑缚于桩上才能动手。专给役畜“挂掌”的摊、店,群众呼之为“马蹄店”。人们在长期饲养牲畜的过程中,对牲口的好与不好,脾性及使用方法等,都有细致的观察了解。因而,随之也产生了许多谚语。如,看马“马瘦毛长,马壮毛光”。看牛:“相看好牛,峰包高过头;前裆放个斗,后裆夹住手”、“前腿直,后腿弯;步子快,力无限”、“懒骡懒马,一步三拉”(即懒牲口一上路就拉屎拉尿不肯走)。“毛驴是个怪,骑着要比牵着快”。“牛骑峰包马骑腰,毛驴子骑在屁股梢”等。

  养羊:陕西省喂养者不多,只有陕北有小羊群;大户人家,多则喂养三五十头,小户人家喂三五头。喂养有两种方法,当地称为“站羊”、“草羊”。

  站羊:即在家中栏圈内喂养。夏秋之时,每天有专人上山割草回家喂养;没有青草时,便以谷草、豆荚、玉米壳等喂养。追肥时,还要给羊喂些豆类等料粮。这种羊,长得快,肉嫩而味美。

  草羊:即在野外牧放的羊。放牧者,多为一些较大的孩子,称“放羊娃”。牧羊人,手持一把铁铲,称“拦羊铲”;若有羊乱跑,放羊人用铲敲击山石,羊就会归队。据说,此铲亦可作打狼护羊的武器。肩挂一个大提篮(用荆条编制),用于捡拾羊粪。每天早饭后赶羊上山,羊吃草,放羊娃们三五人在一起玩耍或唱《信天游》。中午不回家吃饭,只啃些干粮。黄昏时,放羊娃才赶羊回家,关进栏(圈),次日照旧上山。有的人家,为了省去“送肥”的运力;在放牧期将羊栏设在山上,便于积肥下地。

  过去,陕北还有“拜方”习俗。“拜方”又叫“祭山神”。养羊之家,在农历正月选择一吉日,按一定方向祭拜一方神灵;点烛焚香,燃放鞭炮,叩头跪拜;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里放牧平安。此后,便可上山放牧了。此俗,建国后逐渐消失。

  养猪:陕西全省,农民都有养猪的传统习俗。因养猪与农业紧密相关。尤其陕南农民,几乎家家养猪(一至数头为一圈),猪喂肥卖掉或自宰叫“出槽”,再添仔猪(小猪),一年四季圈里有猪、不“断槽”。俗语有“卖了肥猪买‘架子’(即半大猪),一槽接一槽”。因猪粪是农家肥中最好的肥料,农民养猪,目的在于积肥。谚语曰:“农业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猪多肥多”、“养猪不图赚钱,只图有肥壮田”,“庄稼人不养猪,犹如秀才不读书”。

  饲养猪的地方,称为“猪圈”、“猪栏”。猪圈又分为“板圈”、“过桥圈”、“软圈”等。圈内放置石槽,称“猪食槽”。

  “板圈”,以砖、石砌成围墙(一般为四尺高),设圈门,围墙外设圈坑(俗称为“粪坑”)。圈内以砖铺地,一边围墙上架横木盖草或瓦棚,下垫平台称“猪窝”,为猪睡卧之处。地面向圈坑方向倾斜,围墙角留一小洞,猪尿、粪及打扫、冲洗时粪水即由小洞流入圈坑。这种圈较干净,好清扫。

  “过桥圈”,山区农家多为“过桥圈”饲养猪。在圈坑上横架一根木头,上用木板条铺盖(约盖去圈坑三分之二,露在外面的部分,为“出肥口”),再以木栏为围墙、设圈门,猪就养在木栏内,猪尿及粪水随时可流入圈坑。这种圈,既节省地方,又便于清扫。猪在圈内活动,犹如过板桥“叮叮咚咚”,故称“过桥圈”。

  “软圈”,通常是圈栏设在房内,隔壁为厕所,墙角留有孔,可使猪粪水流入粪坑。圈内地面不铺砖,根据需要可随时垫于草、干土和枯树叶让猪踩踏,称“踩粪”。这种圈,出肥多,肥料好,但不太卫生。

  “猪食槽”,所有猪圈内都置一槽为猪食槽,所有猪食槽又都是用石料凿成。一般的石槽,长约3至5尺,宽约尺许,深约5至6寸。喂猪时,将饲料倒进石槽,猪便围槽而食。用石料作猪槽的目的在于:猪好啃好拱,石槽坚硬而重,既不怕猪啃烂,又不怕猪拱倒。

  “猪饲料”即猪食。猪食很杂,无毒无异味的草料它都吃。如青草、豆类青叶、青红薯蔓、瓜蔓、青菜叶、青玉米秸等,称为“青饲料”。各种秸、杆、叶、蔓、醋糟、酒糟等称为“干饲料”、米糠、碎米、麸皮、豆腐渣、豆油渣等,称为“精料”。喂时,凡草、秸、蔓类的青干料,都需要先用刀切、剁,称“剁猪草”。然后,合进一些精料即可。凡属“干饲料”,一般都要放在锅里煮后方可喂猪。一般养猪户,都有一口专用煮猪食的锅,称为“猪食锅”。据群众说,喂熟食的猪肯上膘,少生病,喂猪次数不多,一天喂三至五次即可。人们习惯根据猪大小分为“奶猪”、“架子”和“肥猪”;各个阶段用的饲料不尽相同,即在用精料的多少和生熟食上分。谚语有“喂猪没窍,圈干食饱”。

  配料:一般农户不养母猪,仔猪多从集市上买或在专养母猪的人家买回,买猪仔通称“捉猪娃”、“逮猪崽”。阉猪,俗称“骟猪”。凡猪崽都要骟过才喂。骟猪者,被称为“骟匠”。是专司此项工作的手艺人。

  农村群众,久有“卖猪不卖绳,卖鸟不卖笼”的习俗。无论卖“架子猪”或是肥猪,卖后都要将牵猪的绳子解下来带回家,买猪者用自带的绳子拴猪。据说,连绳卖了,会让买主带走“财运”,以后不好喂猪。此风俗,有些地方至今存在。

  养鸡 长期以来,农村人民把养鸡事业只看作一个“零花钱”的来源。俗语有“猪是钱串子,鸡是盐罐子”。认为家中养几只鸡,卖鸡蛋的钱,可供一家的油、盐钱,也是农村妇女们喜欢的一项工作。过去,妇女们也把喂鸡当成积“私房钱”的来源。80年代起,农村才出现了许多养鸡农业户,形成了大规模养鸡的致富之路。

  “猪有圈,鸡有笼”,是农村群众一个传统习俗。鸡要养在鸡笼里或圈在自己院子里。不能任其乱跑。许多乡规民约中就有:“凡谁家的鸡、猪跑出来糟蹋了庄稼,都要照章赔偿和受罚”。

  养鸭 养鸭业全省不多。陕南人养,较全省其它地区多。尤以汉中、安康两地,水利资源丰富,水塘、水田、湖泊遍布,河沟溪流纵横,养鸭环境,得天独厚。这里,养鸭方法有两种:一为“栏养”、一为“棚养”。

  “栏养”,是农户普遍养鸭的方法,如同养鸡。每年春二月,是孵小鸭的时候,有些专业户孵小鸭出售。农村群众,都喜欢买几只回家饲养。多在柴草房或猪圈旁设栏,为喂养鸭子场所,也有猪鸭一圈养的。鸭儿较大时,每天清早便放鸭去附近的水塘或稻田里,傍晚唤鸭回家。每到黄昏,农村田野里,不时传来唤鸭声:“鸭哩哩……!”这种养法,省料省事,但有鸭蛋丢失现象(产蛋期一般鸭子都是晚上在栏里产蛋,但也有日间将蛋下在野外的)。农村养鸭的目的,亦在于挣点家庭“零花钱”。

  “棚养”,养鸭成群,以野外流动喂养为主,称“放鸭”。一个“鸭棚”,一般为二人放养。一人肩杠一片“蓼叶苫”及行李、竹栏、炊具等;一人手执一根长竹竿赶着鸭群(每群三至四百只),行、息于池、塘、沟、溪和收割后的稻谷田间。秋时,水中鱼虾最多,收割后的稻田中会撤下许多谷粒;每天只放,不须喂饲料。一般到九、十月,便将公鸭全部卖掉或宰杀,加工成“板鸭”再出售,只留母鸭(俗称“蛋鸭”)产蛋。

  “蓼叶苫”,用竹片、竹篾、蓼叶编制,约八至九尺长,四尺多宽,是盖临时住房的材料。放鸭人将其弯成半圆形,横担一条扁担,即可扛起走。无论是在河岸,塘边或田间,将“苫子”一放,里面便可设置床铺休息;既可防日晒,亦可防风雨;犹如我国南方苏杭一带“乌蓬船”上的船蓬,简便实用,称之为“窝棚”。

  “竹栏”,又叫“竹围子”,是拦鸭子的围墙。用竹篾条编连而成,形如篱笆;约二尺多宽,长度为数尺至丈余不一,可卷成捆。用时,在较平坦的地上栽几根木桩,将竹栏系在木桩上扯开,围成一个圆圈(根据鸭子多少来定圈栏大小)。傍晚时,将鸭赶进栏内,挡住入口(栏门)即可。设置竹栏,均设在“窝棚”前面与窝棚连在一起,以便管理。


编辑:秦人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推荐信息  
最新更新  
·陕西林业禁忌风俗
·陕西林业栽植和运用木材习俗
·陕西林业生产民俗
·陕西农业生产民俗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6 三秦游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18966730327